践行双碳目标: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未来
1966年8月23日,美国宇航局的“月球轨道器1号”探测器在月球轨道上拍摄了第一张地球的照片:在漆黑的太空中,坑洼的月平线上,有一颗蓝宝石一般的星球,星球上覆盖着移动缓慢但变幻莫测的气态云团。
地球的风貌、奇观,筑成了这个世界五彩斑斓的自然风光。地球上的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它所孕育的智慧生命——人类,组成了这个星球上生意盎然的生命世界。
人类运用智慧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以更好生存,却在不经意间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当前全球发展进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可避免,由此引发的温室效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深远。二氧化碳如同加厚的大气被毯,阳光进来易、出去难,地球因此升温。早有科学家研究发现,若全球温度在短期内连续升温超过4摄氏度,将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地球自形成以来,历经五次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皆由重大地质灾害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
目前全球的温度变化已经直接引发了灾害性事件频发。地球温差推动气流运动,温度升高会减弱这种推动力,引发环境巨变。如新疆喀什降雨量异常增多,因无雨水管道遭遇水淹灾害。同时,温度变化还可能导致作物减产。2021年以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2021年初多地出现罕见寒潮,这与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升温、西风带减弱,极地冷空气易南下有关。此外,异常热带气旋、旱灾、洪涝等灾害也频繁出现,国家气候中心判断2023年全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仍将多发强发。
另外,温度升高还可能诱发未知病毒的出现。北极融化使加拿大冻土层中的大量病毒得以释放,引发未知疾病。同时,部分生物因难以适应温度骤变的环境而面临灭绝,且生物灭绝状况持续恶化,为此践行碳中和的目标刻不容缓。
碳达峰指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加并持续下降;碳中和是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吸收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避免地球二氧化碳增加、气候变化恶化。
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碳排放相对平衡,因处于产业链上端,且以生活排放为主,产业排放较少;发展中国家处于制造业阶段,能源需求大,生产与生活排放均较多。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3年报告,全球超60个国家实现碳排放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约50%。2022年排名前十五位的碳排放国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多个国家已实现达峰。
我国碳排放近年增长迅速,2008年总量首度超过美国,2022年约114亿吨,占全球31%,约为美国的2.3倍,超过美国与欧盟之和;人均碳排放量约8.1吨/人,超过欧盟,位居全球第二;碳排放强度约6.33吨/万美元;2022年人均GDP约1.38万美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产业越高端排放量越少,产业更新也可减少碳排放。经济增长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全球湿地碳储量丰富,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与碳排放将进一步脱钩,为低碳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有科学路径规划:先构建基本能源低碳环境,形成能源输入低碳结构,培育社会低碳生活方式保障低碳排放;再依靠碳捕捉与储存技术支撑低碳技术,形成反哺低碳能源的良性循环,最终完善低碳生态,实现碳中和。
1、构建基本能源低碳环境
首先,我国力求能源低碳化。对煤炭生产、水泥生产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实施限制性措施,六大行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022年,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碳排放量约58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50.9%;工业碳排放量约32亿吨,占28.1%;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约11亿吨,占9.6%。同时,我国明确了十个重点行业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将碳排放纳入项目或企业污染物排放指标体系,参照污染物管理模式管控,借助成熟的污染物控制环境政策体系助力碳排放控制。
同时,我国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总量。但风力与太阳能发电存在局限,需占用大量土地,且太阳能开发利用率有限。基于此,我国积极研发核能新技术,如钍基熔盐堆,采用熔融盐作为冷却剂,事故对环境影响较小,我国核电站技术已具备出口能力。
2、积极推动形成结构低碳
除了能源低碳,我国更是积极推动形成结构低碳。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形成低碳结构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强调资源反复回用,过去部分产品生产忽视使用寿命以追求短期利润,如今更注重延长产品寿命,通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减少消耗与碳排放。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理论源头是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需依靠有限资源的消耗与再生维持运转,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将导致人类生存危机。循环经济概念兴起,根本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人类发展需可持续、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以及环境污染对发展的制约。
以生活垃圾分类为例,分类后的干垃圾焚烧热量可回收,不少垃圾焚烧厂被定义为能源工厂;湿垃圾含水量高,适合发酵处理,产生的甲烷可作能源,发酵残余物经处理可作肥料,植物吸收肥料生长时还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垃圾分类兼具环保与低碳效益,是循环经济重要一环,每个人参与减排,将绿色低碳融入生活,能为生态改善提供巨大助力。
倡导节约理念也是重要举措。引导公众转变行为模式可减少能源消耗,多地推行节能措施助力碳中和。如污水处理,传统处理会使不含碳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释放,我国推行低碳污水处理模式,收集处理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输送至大棚,用于植物培育或生物质能源生产,实现碳循环利用。
3、促进自然循环,助力实现碳平衡
在推动经济低碳转型与社会低碳发展的基础上,需通过技术手段将多余碳排放循环至自然界,实现碳平衡。
对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首要方法是液化处理,加压转化为液体后注入海底封存。我国还创新性地将液态二氧化碳用于石油开采,在石油生产中用其驱替石油,替代传统的水驱替方式,既实现碳封存,又提升开采效率。
此外,可通过大规模绿化与泥炭固碳,将二氧化碳固定在特定区域。以湿地保护为例,湿地植物多样,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量,植物死亡分解形成泥炭,长期积聚使二氧化碳固定在湿地生态系统内,避免排放到大气中。
我们家边的湿地,就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是能涵养地表水、为水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的区域,城市中多以湖泊、池塘、沼泽等形态存在。它是地球重要碳库,也是陆地碳素积累速度最快的自然生态系统,碳元素储存于沉积物、地表水体与地下水之中,全球湿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2%,碳储量却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总量的15%~25%。
湿地有城市之肾的称号,经处理的污水流入湿地后,可通过自然净化去除剩余污染物,其通过物理沉降、生物降解等过程清除常规工艺难以去除的生物代谢产物,本质是模拟自然界水体净化机制。此外,湿地在雨季可储存地表水缓解城市内涝,旱季提供稳定水源,还是天然过滤器,能沉降固体颗粒物、调节水体养分负荷、分解污染物与沉积物,改善水质并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同时可吸纳降水防控洪水,是众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和鸟类繁殖、迁徙的中转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诸多行为都会产生碳排放,如电器用电、天然气烧饭、生活用水及生活物品制造等。统计显示,每人每天碳排放量在20至50公斤之间,现有不少平台开发了碳足迹计算工具,输入使用量即可计算每个人的碳排放,不妨试一试吧。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成效惠及当代、影响千秋。每个人都应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积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作者:张馨宁(上海东影传媒有限公司)
审核:林佳(科技传播研究员)
来源: 上影集团科教电影制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