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水资源都是生命之源,但如何将这些自然资源转化为我们可以安全饮用的水,却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每当我们打开家中的水龙头,清澈的水流缓缓而出,这背后隐藏着无数工程师的智慧与努力,是他们让每一滴水都变得纯净而安全。

水的旅程始于天空,以雨滴的形式降落,汇聚成河川与湖泊中的地面水,或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然而,这些天然水源在未经处理之前,并不能直接饮用。它们中可能含有泥沙、有机污染物、无机盐类以及微生物,这些不速之客是伤寒、霍乱、痢疾等疾病的潜在源头。因此,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饮用水必须经过严格的水处理流程,才能安全地送达千家万户。

水处理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它根据水源的水质特性而有所调整。地下水在流经土壤与岩石时,已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自然过滤,因此处理起来相对简单。相比之下,地面水则因含有更多的悬浮物与杂质,需要更为复杂的净化步骤。此外,为了满足特定的水质需求,有些水处理厂还会在水中添加特定成分,如氟化物以预防龋齿,或石灰以软化水质、去除多余的钙镁离子。

每一滴我们喝下的干净水,都是水处理工程师们辛勤工作的成果。他们不断研发新的处理技术,力求更高效、更节能。其中,紫外线消毒技术便是一种已成熟应用的水处理技术,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破坏并消灭水中的有害微生物,既环保又高效。

工程师们对水处理过程的每一步都进行精心测试与微调,确保每一滴水都达到安全饮用的标准。他们的工作不仅关乎我们的健康,更是对地球水资源的珍视与保护。

在这个蓝色星球上,虽然水资源看似丰富,但实际上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不足总水量的1%。其余97%是咸水,无法饮用;2%则被冰封在极地与高山之中。因此,珍惜并合理利用每一滴水,显得尤为重要。

在水处理厂中,水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净化步骤。首先,在名为“澄清池”的大型圆形水槽中,水会进行初步的沉淀,让较重的杂质自然沉降到底部。接下来,是更为细致的净化过程。

水在名为“澄清池”的大型圆形水槽里进行沉淀

硬水与软水的奥秘

天然雨水本为弱酸性软水,但在流经土壤时,会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尤其是碳酸盐岩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这些矿物质的加入,使得水质变“硬”,同时提升了水的碱性。硬水因其所含矿物质,往往比软水口感更佳。然而,硬水也有其不便之处。在洗涤时,硬水会与肥皂反应生成不溶性沉淀,降低洗涤效果,且留下的矿物离子会在浴缸或淋浴间地板上形成难以清除的水垢。此外,硬水在加热后容易产生碳酸钙等水垢,影响水壶、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加热效率。

为了应对硬水带来的问题,有些家用电器设备内置了离子交换树脂,通过离子交换的方式软化水质,有效防止水垢的生成。

有些家用电器设备以离子交换树脂软化水质,防止水垢生成。

从湖泊到家中的水龙头:水的净化之旅

初步过滤:水首先通过大型滤网,如同巨大的筛子,将树枝、树叶等大型悬浮物一一滤除。

混凝作用:随后,加入聚合氯化铝等混凝剂,这些物质在水中形成絮状物,它们通过电中和和吸附架桥作用吸附住水中的胶体颗粒,使水质变得更为清澈。

沉淀去除:水流经沉淀槽时,絮状物沉积至底部,而上层则是更加清澈的水。

深层过滤:接下来,水会通过石英砂层,有时还有活性炭层,这些介质能够进一步去除水中的细小颗粒与残余的絮体。

消毒杀菌:在这一步中,会加入少量的含氯消毒剂,以杀死水中可能残留的病原微生物,确保水质的安全。

除味充气:为了去除水中可能存在的不佳味道与挥发性有机物(如硫化氢),需要用到活性炭吸附或高级氧化技术。

储存与配送:处理完毕的水会被贮存在加盖的清水池或水塔中,等待通过水泵与水管网络,被输送到每一户家庭。

污泥回收:在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沉淀污泥,部分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以作为农田与花园的土壤改良剂,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湖泊到水龙头,每一滴水都经历了从浑浊到清澈的蜕变。这背后,是无数水处理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是他们让每一滴水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让我们在享受这清澈水源的同时,也不忘珍惜与保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宝贵资源。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孙明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教授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