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突然说我在药里下毒…”
“爸爸半夜看见床上爬满虫子…”
“老伴整天怀疑我有外遇,摔东西骂人…”
这些让人心力交瘁的场景,竟是帕金森患者的常见症状!超过半数患者会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这可不是“老糊涂”或“故意作对”,而是疾病发展的信号!
NO.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帕金森病除了有运动症状外,还会伴随有非运动症状,而多巴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调节人体运动、情绪、认知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据统计在帕金森病发病的前5-10年患者即存在焦虑抑郁症状。并且抑郁症状贯穿帕金森病整个病程。
焦虑抑郁的临床表现为烦躁、坐卧不宁,易生气上火,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和紧张失眠甚至出现自杀等现象,可伴有躯体症状,表现为胸闷,憋气,腹部烧灼痛等不适,背部烧灼痛,周身疼痛不适,担心紧张,全身疲劳,性功能减退、疑心、消瘦等症状。早期发现帕金森病焦虑抑郁,早期治疗,意义重大。
帕金森病患者在药效期时身体状态灵活,但当药效过去后患者身体的僵直,不适感增加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的情绪就明显增强,这也就是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焦躁不安,坐卧不宁的原因。
NO.2 患者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治疗呢?
一、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药物的调整,确保药物延续性。随着病情的发展药量也会越加越大。但药物蜜月期大概3-5年,之后药效就会越来越差。
二、如果情绪影响特别大,患者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需要服药后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
在神经内科或精神心理科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能有效缓解情绪问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正在服用的帕金森药物,选择安全性高、相互作用小的药物,既控制情绪,又不影响帕金森病的治疗。
三、家属的理解。家属要明白,患者的暴躁情绪很大程度是高温引起的生理反应,并非故意找茬。当患者因热烦躁时,家属切勿对抗激化矛盾,要像缓冲垫一样,保持冷静、耐心安抚,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到患者平稳度过情绪波动期。
四、对于中晚期的患者,应明确手术治疗时机,脑起搏器治疗是有窗口期的,并不是等到药物没有效果或者身体特别难受时再考虑手术。
一般来说,当患者药物蜜月期结束,出现明显药效波动、异动症(身体不自主扭动),但还能自主行走、生活基本能自理时,就是评估手术的好时机。及时手术不仅能改善运动症状,还能减少药物用量,间接缓解因药效波动引发的情绪问题,让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长沙裕湘医院神经外科团队陈志军主任提醒:帕金森病从来不是 “只抖不动” 的疾病,那些看不见的情绪痛苦,比身体僵直更让患者煎熬。当家里的老人突然性情大变时,请多一份耐心、少一份误解 —— 他们不是 “故意作对”,而是在被疾病折磨时,渴望被看见、被理解。
早发现、早干预,家人携手并肩,才能帮帕金森患者更好地对抗疾病,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少一点痛苦,多一点温暖。
来源:长沙裕湘医院 神经外科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长沙裕湘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