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世纪初,当米开朗琪罗决定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上挥洒他的艺术才华时,他面临的是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首要难题便源自穹顶本身的特殊形态——一个宏大的弧面“拱顶结构”。这不仅要求画家具备在曲面作画的高超技巧,更需克服因曲面而产生的视觉透视变形问题。

然而,挑战远未止步。穹顶之上,拱窗的小尖拱穿插其间,使得除了窗户周边,几乎找不到一块完整的平坦表面。更为复杂的是,窗户周围还需绘制一系列弧形装饰带,这无疑对画家的构图和透视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面对这些难题,米开朗琪罗展现出了他非凡的艺术智慧和技巧,成功地在这样高低不平的表面上绘制出了比例协调、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这一成就无疑是对他艺术造诣的最好证明。

除了穹顶本身的复杂性,其高达21米的垂直距离也是米开朗琪罗必须克服的难关。20世纪80年代的一支修复团队在研究中揭示了米开朗琪罗如何解决这一高度问题。他们发现,米开朗琪罗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复杂的脚手架系统,这套脚手架横跨教堂穹顶,形如一座拱形支撑结构,与墙壁呈90度角,并且配备有移动平台,可以前后移动。这样,米开朗琪罗就能沿着轨道轻松到达穹顶上的任何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不影响作画时的光线,脚手架只覆盖了穹顶面积的三分之一。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教堂的墙壁上看到当年支撑脚手架留下的孔洞,它们见证了米开朗琪罗的智慧和匠心。

在解决了高度问题之后,米开朗琪罗还需面对如何在整个穹顶上绘制草图的挑战。他巧妙地利用沾有炭粉的绳子,在助手的协助下,从教堂的一端拉到另一端,将穹顶分割成多个区域,并为每个区域打上湿灰泥底。这样,他就为整个穹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网格系统,为后续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即便有了这些精心的准备,米开朗琪罗仍然面临着这项工程浩大、规模空前的挑战。令人惊叹的是,他仅用了四年零五个月就完成了这一壮举。这背后,离不开他庞大的助手团队的支持。这些助手不仅帮助他绘制重复性的元素,如建筑装饰、装饰性图案等,还协助搭建脚手架、混合湿灰泥、涂刷矿物颜料、修整笔触,并绘制全尺寸的底稿以供转印到穹顶上。在最后的步骤中,他们还会将草稿压在穹顶上,沿着轮廓线刺出小孔,再用炭粉敷上,从而在灰泥上形成点状的轮廓线,为米开朗琪罗的绘画提供了精确的导引。

西斯廷教堂穹顶上的著名场景——《创造亚当》,便是这一系列杰作中的佼佼者。如今,虽然穹顶已经历过多次修复,但其色彩仍然非常接近原画,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米开朗琪罗之外,还有许多大师也曾在西斯廷教堂留下他们的艺术印记,如桑德罗·波提切利和贝尔纳迪诺·平图里基奥,他们的作品同样为这座教堂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

西斯廷教堂拱顶的第四架间有著名的《创造亚当》场景

今日的西斯廷教堂拱顶已修复过,但其色彩仍非常接近原画。

知识大图解:米开朗琪罗为何会接手西斯廷教堂穹顶的绘制?

米开朗琪罗最初其实是勉强接下这个项目的。因为当时的穹顶上已经有一部分被绘制过了,是传统的星空图案装饰。在与教皇的会谈中,米开朗琪罗最初提出的计划规模并不大,只是打算绘制十二门徒而已。然而,正如他以往的创作一样,一旦开始,他的计划就会不断扩张,最终呈现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宏伟杰作。

知识大图解:米开朗琪罗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多少帮助?

根据我们所知,至少有13人协助了米开朗琪罗的创作。过去,由于米开朗琪罗给人的印象是独来独往、不易相处,因此人们往往认为他是独自完成这些作品的。但实际上,要独自完成如此庞大而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的。虽然米开朗琪罗确实亲自绘制了穹顶上的大部分内容和所有重要人物,但他的助手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负责处理较为单调的部分,如建筑元素等。

知识大图解:绘制湿壁画有何优势?

绘制湿壁画是一项非常耗时的工作,每天需要投入8小时以上的时间,其中包括2小时的准备、3~4小时在湿灰泥上作画,以及2~3小时在已干的灰泥上作画。湿壁画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在湿的灰泥上作画的。画家会把涂料涂在湿灰泥上,当涂料干燥后,灰泥会转化为碳酸钙晶体,与石灰基质融为一体,因此湿壁画具有极高的耐久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至今仍能看到古罗马和庞贝古城中完好无缺的湿壁画作品。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王航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道交一院副总工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