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作为新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我国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终端设备深度融合方面的战略布局迈入新阶段。这些终端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设备,而是正进化为能够自主感知、决策和执行的智能体,它们能理解意图、预测需求,甚至陪伴情感,真正从被动工具变为主动伙伴。
什么是新一代智能终端?
新一代智能终端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以强感知、强计算、强交互、强体验提升为目标,能够执行多元化复杂任务,为用户提供强智能服务的新型智能设备。与传统智能终端相比,其核心区别在于从“人工智能赋能”向“人工智能原生”发展,人工智能不再是通过后期安装的软件提供的功能,而是深度嵌入终端设备的基础架构中。传统智能终端依赖于中央处理器(CPU)或图形处理器(GPU)进行多功能任务处理,其人工智能应用更多依赖于安装的软件程序,若卸载相关软件,终端自身系统便不具备人工智能能力。
智能终端的演进历程
智能终端的演进经历了四个关键阶段。计算智能起步期(1995-2007年)终端初步具备基础的数据计算和传输能力,硬件和软件技术尚在发展初期,应用生态处于早期萌芽阶段。应用智能导入期(2007-2011年)iOS、Android及Windows Phone等移动智能操作系统正式问世,应用程序被广泛引入终端设备以提供多类型服务,智能应用生态初步构建。单点智能普及期(2011-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终端软硬件升级变革,应用生态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万物互联迎来新机遇。协同智慧发展期(2020年以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终端交互方式及服务方式发生深度革新,推动智能终端进入万物智联、协同智慧新纪元。
新一代智能终端的“四新”特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指出,新一代智能终端呈现出“四新”特征:新交互、新应用、新服务和新场景。新交互体现在从“单一模态交互”走向“多模态交互”,交互方式从“人理解机器”逐渐演变为“机器理解人”,机器现在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手势甚至眼神,使交互更加自然直观。新应用表现为传统应用向智能化升级,衍生出应用+AI、AI原生应用两类代表性范式,这些应用不仅能执行简单任务,还能处理复杂的多步骤工作流程。新服务意味着服务模式由“以用户指令为驱动”转变为“以用户意图为导向”,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设备能够预测用户需求,提供预见性的、个性化的建议。新场景则体现在新兴技术推动业务场景从“万物互联”进入“万物智联”,智能终端不再仅仅是独立设备,而是成为整合各种资源和服务的关键节点。
技术内核:驱动智能终端变革的力量
新一代智能终端的发展离不开多项技术的协同突破。在硬件方面,算力、存力大幅提升,存算一体架构成为端侧AI芯片的热点方向,支持端侧更强AI性能,电池、散热、面板等技术进步也助力端侧AI落地。软件方面,操作系统中深度融入AI能力,尝试以AI重构原生OS,大模型轻量化成为热点方向,端云协同成主流部署方式。材料创新同样重要,柔性显示材料(如石墨烯、金属氧化物)的成熟使折叠屏手机、卷曲屏电视从“概念产品”走向大众市场;高导热材料(如氮化铝、液态金属)的应用解决了终端散热难题。
应用场景:从生活到生产的全面革新
新一代智能终端正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变革力量。在个人生活领域,智能手机的相册“AIGC消除”功能可智能识别并移除路人、电线等冗余元素;通话界面的“智能摘要”能快速生成多语种重点,扫描文档即可解析复杂内容,助力高效获取知识。健康管理方面,AI眼镜的超广角镜头配合AI算法,能分析食物成分、热量及营养并给出健康建议;在博物馆可精准识别展品并提供专业讲解,在景区能推荐美食、指引路线。在医疗领域,智能体辅助手术系统降低操作失误率,上海仁济医院的骨科导航机器人已完成高难度脊柱手术;AI还将新药研发周期从10年压缩至1.5年。工业制造中,智能终端同样大放异彩,织布机瑕疵识别准确率提升3倍,AI终端助力金融风控毫秒级识别欺诈交易,智能工业终端通过5G + 边缘计算实现设备互联与实时决策,加速工厂数字化转型。
端云协同:智能终端的新架构
纯粹的端侧AI或云端AI均无法满足所有需求,因此端云协同成为主流方案。端侧AI具有低延迟、强隐私保护、免受网络强弱限制的优势,适合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处理敏感信息(如医疗、金融数据)也更安全。云侧大模型则具有算力强、知识库丰富、可扩展性与灵活性好的优势,能够支持更大规模的模型部署和训练,提供更高品质的内容生成及更复杂的推理任务。通过端云协同,终端设备可以将部分计算任务卸载到云端,利用云端的强大算力进行复杂计算,同时在本地进行实时处理,实现功能增强和体验优化。
产业生态:从单点竞争到生态共生
智能终端产业正从“单点竞争”转向“生态共生”,跨界融合成为主流。硬件生态从“垂直整合”到“开放协作”,智能手机厂商与相机企业合作优化影像算法,与音频企业联合调校音质;智能汽车厂商与科技公司共建自动驾驶平台,与能源企业合作布局充电网络。软件生态从“应用商店”到“场景服务”,智能手机不再仅是通讯工具,而是整合了支付、出行、娱乐、办公等场景的“超级入口”;智能家居不再依赖单一APP控制,而是通过“场景模式”提供无感化服务。跨端生态从“设备互联”到“能力共享”,将手机的算力共享给智能眼镜以支持AR渲染,将汽车的电池共享给户外电源为其他设备供电,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市场规模与前景
中国AI终端市场正在快速增长。智研咨询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AI智能终端市场规模从2021年的36.66亿元增长至2207.85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AI智能终端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347.9亿元。IDC预测,2025年中国新一代AI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达1.18亿台,同比增长59.8%,整体市场占比40.7%。群智咨询预计,2025年中国AI PC出货量将超5000万台,占总出货量的28%。AI眼镜同样迎来快速增长,IDC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达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中国市场增速更高达116.1%。
安全与治理挑战
新一代智能终端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算法的“幻觉”风险依旧突出,大模型在理解信息、处理文本时,可能会生成不准确甚至有误导性的内容,可能导致错误决策。数据安全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在智能终端与用户交互的过程中,存在未授权访问、隐私泄露和数据滥用等潜在风险。智能终端可能造成新的社会性风险,定制化信息服务或进一步放大“信息茧房”效应,加剧社会歧视与偏见;用户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可能导致自主思考、判断能力下降。需要通过优化人工智能模型、强化数据保护能力、制定行业标准和加强用户教育来应对这些挑战。
未来趋势:情感共鸣与可持续发展
未来智能终端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情感层面。智能终端正从“工具”转变为“伙伴”,2025年,具备情感交互能力的设备受到市场追捧,如能识别用户情绪并调整回应方式的AI助手、通过拟人化设计增强亲和力的机器人。Z世代与银发群体对情感化设备有强烈需求,前者追求“科技带来的情感共鸣”,后者需要“设备弥补子女陪伴的缺失”。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智能终端的核心竞争力,绿色制造从“减少污染”转向“循环利用”,通过模块化设计让用户轻松更换部件延长设备寿命;通过回收旧设备提取贵金属,降低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社会责任方面,智能终端通过开发适老化功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通过低成本设备与教育内容平台结合,为偏远地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未来五年,中国智能终端产业将呈现“技术深度融合、需求分层加速、生态开放共生、可持续发展主导”的格局。华为、联想等厂商正向上下游延伸,带动产业集聚,联想已完成AI PC、AI手机、AI平板和AIoT等“多端”布局,其AI PC在中国市场销量已突破100万台。这些终端不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堆砌,而是专注于“能解决什么问题”,它们提供的不仅是科技带来的便利,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来源: 张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