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沉浸在夏末秋初的凉爽和天高云淡的惬意时,可能并未察觉,我们的心血管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季节考验”。夏秋季并非心血管病的“安全期”,相反,由热转凉、昼夜温差加大等气候特点,使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危险时段。做好科学防控,才能安心享受金秋时光。
一、为什么夏秋季心血管病高发?
很多人认为寒冷的冬季才是心脑血管的“魔鬼季节”,但其实季节转换时,身体需要不断适应外界变化,负荷加重,更易出问题。主要风险来自三个方面:
1、温差“过山车”,血管很“受伤”
昼夜温差大:秋季典型的“早晚凉,中午热”模式,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和血管频繁地收缩、舒张。这种反复的“拉伸”会使血管内皮受损,加速动脉硬化,容易导致斑块破裂,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急性事件。
室内外温差大:从炎热的室外突然进入冷气十足的室内,或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寒冷的清晨户外,巨大的温差会让血管瞬间收缩,血压急剧升高,对高血压患者是极大的威胁。
2、“秋燥”脱水,血液变“黏稠”
夏季人们都知道要多喝水,但到了秋季,口渴感不明显,容易忽视补水。空气干燥(“秋燥”)会导致人体水分不知不觉地流失。
身体缺水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不仅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也大大提高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极易堵塞血管。
3、饮食习惯改变,埋下隐患
夏季饮食普遍清淡,而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一旦天气转凉,人们倾向于摄入更多高油、高盐、高脂肪的食物来“进补”。这种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会导致血脂、血压和血糖波动,为心血管病发作埋下伏笔。
二、科学防控,记住这“五要五不要”
【五要】
1、要“慢”——动作慢一点
早晨起床时,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醒来后躺半分钟,坐起来等半分钟,双腿下垂在床沿再坐半分钟。给身体和血管一个充分的适应时间,避免因体位突然变化引发晕厥或意外。生活中避免突然发力,如猛然回头、突然弯腰提重物等。
2、要“暖”——保暖早一点
“春捂秋冻”并非人人适合,心血管病患者、老年人及体弱者不宜“冻”。早晚出门及时添加衣物,护好颈部、后背和脚部等关键部位。夜晚睡觉关窗,盖好薄被,防止夜间受凉。
3、要“水”——饮水勤一点
主动喝水,不要等渴了再喝。晨起一杯温开水,稀释经过一夜变得黏稠的血液。日常以白开水、淡茶水为佳,少喝含糖饮料。每天保证1500-1700毫升的饮水量。
4、要“淡”——饮食淡一点
科学“贴秋膘”,应以营养均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如鱼、禽、豆制品)。严格控制盐、油、糖的摄入,远离腌制食品、肥腻肉类和油炸食物。
5、要“动”——运动巧一点
避免在清晨最冷的时候进行剧烈运动,可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温度适宜时锻炼。推荐快走、太极拳、瑜伽等温和的有氧运动,以微微出汗、不觉疲劳为宜。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拉伸。
【五不要】
1、不要盲目进补: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切勿滥用保健品或盲目服用活血化瘀、壮阳补肾的补品,以免加重心脏负担或与药物发生反应。
2、不要情绪激动:“秋悲”情绪也可能影响血压。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大喜大悲、过度焦虑和愤怒。
3、不要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劳累是诱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诱因之一。
4、不要擅自停药: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夏秋时节血压可能略有波动,但绝不能自行减药或停药。必须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5、不要忽视警报:一旦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头晕、不明原因的左肩或后背疼痛等症状,不要硬扛,应立即休息并及时就医。
夏秋之交,气候变化莫测,正是心血管的“多事之秋”。守护心血管健康,关键在于 “顺应天时,科学养护”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密切监测身体指标,遵医嘱服药,享受一个健康、安稳的秋天。
文/葛忻然 孙雨萱
图/由豆包AI生成
指导/黄辞冬 周国营
审核/翟力军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4,32(07):603-700.
[2].《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修订版简介 [J].营养学报,2023,45(06):521-524.
[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3:9.
[4].杨超,刘立新,林强,等.2009—2018年北京市延庆区急性心血管疾病监测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22):65-68.
[5].陈露.35岁及以上女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及发病风险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22.
[6].周梓萌,洪忻.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预测模型研究[J].预防医学,2024,36(03):211-214.
[7].向静,赵廷明,李鑫,等.通江县35~75岁居民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调查[J].预防医学,2021,33(6):609-614.
[8].ZHU H,XI Y,BAO H,et al.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Norther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tudy[J].Ann Hum Biol,2020,47(5):498-503.
[9].WU X,QIN Y,CUI L,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high risk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opul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J].Chin J Epidemiol,2022,43(1):78-84.
[10].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准则[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24,39(01):95.
[11].张聪.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J].食品安全导刊,2022,(14):4.
来源: 迈动健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