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如同博物馆中珍藏的展品,每一件都蕴藏着精妙的智慧。大众隔着玻璃观赏,虽能看见它们的形态,却难读懂其中运转的机理与深意。这时,就需要一群特殊的“建筑师”,去打破这层玻璃,用生活的砖石搭建理解的阶梯。以精妙的转译和生动的叙事,让知识的奥秘跨越阻隔,在公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即便离开博物馆很久,这印记仍会长存心间,时时发出回响。

术语是专业的基石,却也容易筑起理解的围墙。出色的科普并非对知识的简单复述,而在于找到专业表述与大众认知之间的契合点。这要求创作者既深入把握知识的本质,又能跳出术语的框架,用日常经验能共鸣的方式重新诠释。

以人体为例。我们都知道人体会不断自我更新,旧组织被分解,新组织持续生成,这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现象。但当这一过程发生在骨骼之上,被冠以“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术语后,便与大众产生了距离。

敏锐的“建筑师”一眼抓住了其中的“破”字:这个字带有风声,像瓦匠抡起的榔头,像爆破时发出的巨响。顺此思路,破骨细胞化身为拆除旧建筑的工人,勤恳拆除着骨头上的废料;既然有“破”必有“立”,与之相对的成骨细胞则成了建设新结构的工匠。于是,一个抽象的术语,就化作一个可感的建筑工地现场。

这样的转化让复杂概念变得清晰。与之相关的术语都生动了起来:骨质疏松,就是拆除的工人干得太猛,建设的工人没跟上;骨质增生,是建设工人较上了劲,拆除的工人却打了盹。知识就这样从高处走了下来,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人们的认知。

若是再加入一点想象,身体中既然有了拆迁办,是否还有其它工作单位?由此,整个人体变成了巨大的“城市”。解释免疫细胞如何工作时,可将其比作城市的保卫系统:“巨噬细胞”如同巡逻的警察,“树突状细胞”好比搜集情报的特工,“B细胞”就像生产专用武器的兵工厂。当病毒入侵这座城市时,各个部门如何协同作战、识别敌人、建立长期防御机制。通过这样的类比,免疫反应这个复杂过程就转化为一场直观的“城市保卫战”。

另外,同一座城市,还得根据参观者准备不同的导览工具。给孩子讲,巨噬细胞可以是在勤恳巡逻的“大白”;给上班族讲,树突状细胞又可以是24小时刷新的“数据看板”;如果给劳动人民讲,B细胞又可以是自动分拣员。

这样的比喻不仅能让公众理解相关知识,更能点燃思考的火花,有人可能会好奇:既然是城市保卫战,那这些免疫细胞会不会在“枪林弹雨”错伤人呢?答案显而易见:战斗中难免有擦枪走火。当身体里的免疫细胞警惕过头,搞不好就会疯狂攻击你的毛囊,让头皮战场变得坑坑洼洼,甚至寸草不生。

当我们将日常生活与未知领域链接起来,会发现这套把陌生知识装进熟悉框架的方法,不仅能解开身体里的小谜题,连宇宙中远在亿万光年外的大秘密,也能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我们能听懂、能想象的故事。

就像黑洞这个宇宙级谜题,看似玄妙和生活毫无交集,但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突破点打开其奥秘。比如,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洞”字,把它想象成深海中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海水被洞穴吸入,形成一个无底的超级漩涡,有了画面感,其中的现象就变得通俗易懂:所谓“事件视界”就是漩涡的边界,任何想要过路的“小船”都会被卷走;“光”是所有小船中行驶最快的那艘,然而漩涡速度之快,甚至连这条最快的船也回不了头,这样简单的比喻,大家一听就懂“光都无法逃逸”的意思。

当然这些比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若将黑洞比喻成漩涡,液体的流动与引力的扭曲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在撰写科普内容时候,要指出二者的同异,不能完全一概而论。优秀的科普创作者,既要懂专业,更要懂边界,这种边界意识,恰也是科普的责任所在。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ai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ai工具是提升效能的重要手段,仅仅输入一个标题,ai也能写出像模像样的科普文章,它会用火锅解释核聚变,把等离子体说成辣汤里翻滚的花椒,听着有趣,却将科学抛诸脑后。算法擅长押韵,善于模仿,却不负责把关,忽略内容的真实性。如何识人话,在千万个漂亮的比喻里,找到专业与生活的边界,更是一个新时代科普工作者应该做的。这样的类比更像是指南针,为公众指明方向,提醒众人,再漂亮的比喻也只是跨越门槛的第一步,真正的殿堂还需一步步走进去。我们既要让知识走下来,也要告诉公众知识还能走得更远。

科普工作本质上是在搭建理解的阶梯。其实,这种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讲稻作生产,用“稻花须扬,麦花须润”的农谚,把复杂的农业技术变成了农民能听懂的种地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海市蜃楼,用“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的日常现象,把抽象的光学原理变成了百姓能理解的自然风景。这些古代科技著作,本质上就是早期的科普文献,它们用生活的语言记录智慧,为后世的科普提供了创作的“基因”。

国内很多科普创作者已经用这种方法走出了自己的路:例如毕导,用“煮奶茶”解释“热传导”、用“挤地铁”解释“熵增”,收获了千万粉丝;“不刷题的吴姥姥”把晦涩难懂的物理公式变成了生活小实验,圈粉无数少男少女;中学老师李永乐,用“斗地主”解释“博弈论”,把课堂变成了“科普剧场”。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而是找对了知识的打开方式。这些科普视频的评论区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当青年人说“原来物理不只是公式,而是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当老人说“原来疫苗是这么保护我们的”,科普的阶梯就真的搭到了读者心里。

台阶铺得平整,知识就能自然地走入人心。优秀的科普创作者更应该专注于铺平这条通道:当人们能够自如地沿着台阶上下,甚至开始探究台阶的建造方法时,科普的真正价值就得到了体现。所以,若将平坦的台阶比作传递知识,那探索台阶则是培养科学思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伪科学和谣言层出不穷:例如“新能源汽车辐射致癌”“转基因食物影响生育”,以及“5G网络危害健康”“疫苗导致自闭症”等虚假信息,常常被大规模转发。有心之人利用公众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借助知识与公众之间的巨大壁垒,通过阴谋论叙事散播恐慌和混淆视听。这些谣言往往披着科学外衣,却缺乏实证支持,因此大多需要科学思维来辨别——包括批判性思考、证据评估和逻辑推理,以避免盲从和误信。

科普从业者作为搭建理解阶梯的“建筑师”,为公众与晦涩的知识之间破除隔阂。他们通过科普讲座、通俗书籍、短视频和互动活动,将复杂概念转化为生活化语言,让公众了解知识的底层逻辑,例如电磁辐射原理或基因编辑机制。这样,公众能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世界,培养独立判断能力,从而在源头上打破这些谣言的传播链条,减少社会误解和恐慌情绪。

知识本该如此,从学术高处走来,向人群中去,最终沉淀为每个人都能理解和分享的智慧。著名的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说过:“科学的普及不是把科学降低到普通人的水平,而是让普通人提升到能理解科学、传播科学的水平。当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的“传道士”,科学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

这正是科普工作最深远的意义:让知识褪去高冷的外衣,展现出它本应有的亲和力与生命力,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当“生活语法”从一种技巧沉淀为思维习惯,人们就不再被动地追问“这和我有什么关系”,而是条件反射般主动追问“这像是我生活中的什么”——比如将生物学原理联系到日常饮食,或将物理定律映射到交通出行。通过这种持续的思考,博物馆中的知识仿佛长出双腿,跟着人走向街头巷尾,继续讲述故事,也继续倾听新的故事,最终融入生活的点滴,成为集体智慧的一部分。

作者:张馨宁(上海东影传媒有限公司 导演)

审核:林佳 (科技传播研究员)

来源: 上影集团科教电影制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