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上气田开采出含23% H₂S的“酸性天然气”时,传统分离技术要么能耗高如“蒸馒头用十斤煤”,要么在高压下“罢工”。我国科研团队最新研发的碳分子筛膜(CMSMs),通过精准调控孔隙结构,在700 psi高压下实现CO₂/CH₄选择性超200、H₂S/CH₄选择性超100,性能较传统聚合物膜提升3倍,且连续运行1000小时无衰减。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为高酸性气田开发提供了“耐压耐腐”的绿色解决方案。

传统膜“高压疲软”,碳分子筛膜成“硬核选手”

全球40%的天然气含有H₂S和CO₂,处理不当会导致管道腐蚀(年损失超百亿美元)、燃烧热值下降40%。传统聚合物膜虽能耗比胺吸收法低30%,却像“娇弱的海绵”——在高压下易发生“塑料化”(孔径膨胀导致选择性暴跌),例如聚酰亚胺膜在300 psi以上CO₂分压下,选择性会下降50%。

“碳分子筛膜是‘钢铁硬汉’。”研究团队解释,通过将聚合物前体(如酚醛树脂、聚酰亚胺)在600-1000℃惰性气氛下热解,形成0.3-0.5 nm的微孔网络,如同“在纳米尺度刻出精密筛孔”。这种刚性结构使其在800 psi下仍保持稳定,H₂S渗透性达50 barrer,H₂S/CH₄选择性超100,是橡胶态聚合物膜的5倍。

三步“热解魔法”,孔隙结构“精准雕刻”

团队开发的CMSMs制备工艺包含三大创新:

  • 前体分子设计:选用含刚性基团的聚酰亚胺(如6FDA-DAM),热解后形成“梯形骨架”,微孔体积达0.7 cm³/g,比传统CMSMs提升40%;
  • 梯度升温控制:以5℃/min速率升温至800℃,避免快速热解导致的孔径分布不均,CO₂/CH₄选择性突破200,远超Robeson上限;
  • 表面改性:通过氨气活化引入吡啶氮位点,增强H₂S吸附能力,使H₂S渗透性从30 barrer提升至50 barrer,如同“给筛子内壁加装磁铁”。

在模拟高酸性天然气(H₂S 20%、CO₂ 15%、CH₄ 65%)测试中,该CMSMs表现亮眼:H₂S渗透通量达1.2×10⁻⁶ mol/(m²·s·Pa),H₂S/CH₄选择性105,将H₂S浓度从20%降至4 ppm以下(管道输送标准),能耗仅为胺吸收法的1/3。

混合基质膜“强强联合”,突破性能“天花板”

为进一步提升渗透性,团队开发“聚合物+分子筛”混合基质膜(MMMs):将ZIF-8纳米颗粒(孔径0.34 nm)掺入PIM-1基质,形成“高速通道”。结果显示,MMMs的CO₂渗透性达800 barrer,CO₂/CH₄选择性35,较纯PIM-1膜渗透性提升2倍,选择性保持不变,成功突破“渗透性-选择性权衡效应”。

“这就像在高速公路旁开了‘VIP车道’。”研究人员比喻,ZIF-8纳米颗粒提供快速扩散路径,PIM-1基质则通过固有微孔拦截CH₄分子。在1000小时稳定性测试中,MMMs的性能衰减仅3%,优于纯聚合物膜的15%。

海上气田“实战”:耐腐耐压还抗污染

针对海上高盐、高湿度环境,团队对CMSMs进行“三防升级”:

  • 耐腐涂层:表面涂覆50 nm厚的聚硅氧烷,耐H₂S腐蚀能力提升10倍;
  • 抗污染设计:引入氟基团降低表面能,防止重烃(如甲苯)堵塞 pores;
  • 模块化组装:开发直径8英寸的中空纤维膜组件,单模块处理量达50万m³/天,适合海上平台狭小空间安装。

目前,该技术已在我国南海某高酸性气田完成中试,处理后天然气H₂S含量<5 ppm,CO₂<2%,年减排CO₂ 2万吨,节约能耗成本4000万元。

未来挑战:规模化制备与长期稳定性

尽管前景广阔,CMSMs仍需跨越“量产关”:热解过程易导致膜脆化,良率仅60%;MMMs的纳米颗粒分散不均会形成缺陷。团队计划开发“3D打印+梯度热解”工艺,目标2026年实现吨级生产,成本降至20美元/m²。

论文通讯作者指出:“碳分子筛膜和混合基质膜的突破,让我国在天然气净化领域从‘跟跑’变为‘领跑’。下一步将瞄准页岩气、沼气等领域,推动低碳能源高效利用。”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