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每年花费数千元做体检,检查项目从血常规到B超一应俱全,却在某次复查时听到“已经是中晚期了”的噩耗?常规体检侧重全身健康“盘点”,却未必能触及早期癌变的“盲区”,因为体检≠癌症筛查,后者需要肠镜、低剂量CT、钼靶、PSA等针对性工具,才能在萌芽阶段“揪出”隐匿的病灶。
数据显示,35岁以后癌症发病率开始快速攀升,且不同癌种的高发年龄也有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和国内指南纷纷提出“什么年龄查什么癌”的筛查策略。接下来,我们将带你梳理四种高发癌症的“时间表”,让筛查不再盲目,让健康更有把握!
体检≠筛查:别让“全身检查”成为伪安全感
先说一个很多人都有的误区:觉得只要坚持体检,癌症就能“跑不了”。
可现实是,体检≠癌症筛查。
常规体检更像是一个“广撒网”的健康筛查,重点放在血压、血糖、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常见指标上,虽然有些体检套餐会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但这些指标敏感性不高,很多癌症早期根本查不出来。
(以肺癌为例,普通胸部X光灵敏度有限,低剂量CT才能捕捉最初的微小病灶;结直肠癌只靠腹部B超几乎看不到,恰恰需要肠镜来“把把关”;只通过乳腺超声无法看到微小的囊性病变,必要时需要乳腺钼靶或乳腺核磁来补充,才能一一识别。)
这些专门的癌症筛查项目,是有针对性的“精准捕捉”,能在癌前病变或极早期阶段“逮住”癌细胞。
所以,别再盲目迷信“我体检正常,肯定没事”。该做筛查的时候,一项都不能少。
癌症也“挑人”:从35岁起,风险逐渐爬坡
虽然我们不愿承认,但身体的“保质期”可能真的有说法。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无论什么癌种,35岁之后,发病率都开始急剧上升,尤其是进入40岁以后,一些高发癌种频频出现。肺癌、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不再是“老年病”,而是越来越多中年人的“潜在敌人”。
与此同时,男女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25–54岁间女性的总体发病略高于男性,但60岁以后,男性反超并拉开差距,因此,不同性别在不同生命阶段需要不同的“防护罩”。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根据性别和年龄,帮你总结了四种高发癌症的筛查黄金时期,教你“什么年龄查什么癌”。
40岁查肠和肺,45岁查乳腺,50岁查前列腺——癌症筛查,各有“时间表”
�� 结直肠癌:40岁起筛查,能抓住90%以上的“癌前状态”
80%的结直肠癌都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由腺瘤性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整个过程可能要10~15年。这也就意味着,只要筛查及时、干预得当,是完全有机会在“癌变”前把问题“咔嚓”掉的。
所以专家建议,普通人群从40岁可以开始进行结直肠癌针对性筛查,也就是结肠镜检查,如果没有异常,10年复查一次就可以。但如果你是高危人群(有家族史、遗传性息肉病、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腺瘤、息肉切除史、肥胖、长期吸烟饮酒等)则建议提前到35岁就开始进行结肠镜筛查,并根据具体情况每3~5年复查一次。
除了肠镜,还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粪便潜血试验(FIT),对结直肠癌的筛查同样有帮助。如果不适合做肠镜,也可以选择多靶点粪便DNA检测。
�� 乳腺癌:40岁开始,乳腺X光+超声联合筛查更靠谱
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高峰在45~54岁,比欧美女性早了大约10年。所以,不少专家呼吁,我国女性应从40岁就要开始定期筛查乳腺。
普通女性在40~50岁期间,可选择每年检查一次乳腺钼靶,搭配乳腺超声,提升发现早期病灶的可能性。到了55岁以后,筛查间隔可根据医生建议调整为每两年一次。
如果你属于高危人群,比如有乳腺癌家族史、BRCA1/2基因突变、乳腺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病史、雌激素替代治疗超过5年、未生育或首次生育年龄大于35岁等,建议从35岁甚至更早开始筛查。每6个月一次乳腺超声,每年一次乳腺钼靶,并在医生加一下考虑增加乳腺MRI检查。
☁️ 肺癌:40岁起重视,低剂量CT是早筛关键
肺癌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一查出来就是晚期,治疗难度和成本都大幅增加。
研究显示,40岁以上人群肺癌发病率比30岁段人群高出3.7倍,死亡率占全部肺癌死亡的86%。所以建议普通人群从40岁起就要开始启动肺癌的针对性筛查。
但如果你有吸烟史(尤其是每天一包烟、吸了20年)、有肺癌家族史、长期接触厨房油烟或职业粉尘暴露等,更是等不到40岁,需要大幅提前,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
注意,不吸烟也不等于绝对安全,长期暴露在二手烟或厨房油烟环境中的人,同样是高危人群。
无吸烟史及危验因素的人不推荐常规筛查,可结合实际情况拍CT看肺部情况。
�� 前列腺癌:50岁起筛查,家族史人群需提前
随着年龄增长,男性前列腺增生是常见现象,但其中有一部分可能隐藏着癌变风险。
前列腺癌从癌前病变(如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变)发展为浸润性癌通常需8~15年,我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在65岁以上人群占比超70%,综合来说,建议50岁以后开始常规筛查,高危人群需提前至45岁。
前列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一级亲属患前列腺癌;BRCA1/2、HOXB13等基因突变携带者;慢性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反复发作者;曾检出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变者;长期接触、农药、橡胶制品等一类致癌物者;生活在PM2.5污染严重地区的居民;长期高脂饮食及肥胖人群。
对于普通男性,建议5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直肠指检。有家族史或基因突变携带者,建议45岁开始每6个月进行PSA检测,每年一次磁共振(MRI)检查。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从确诊当年开始。每年一次PSA+超声检查,对于职业暴露人群来说,接触致癌物5年后,应每年进行一次PSA+肿瘤标志物检査。
写在最后:
癌症筛查,不是查得多就好,而是要查得“准”、查得“早”,最忌“全家桶”式盲检,而应结合年龄、性别、家族史及个体风险,精准选项、分步实施。建议大家牢记“什么年龄查什么样的癌”,在风险窗口期内及早介入,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若已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请与专业医生沟通,制定个性化筛查方案。
来源: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