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家的燃气灶点燃蓝色火焰时,可能想不到天然气中藏着“隐形杀手”——酸性气体(CO₂和H₂S)不仅腐蚀管道,还会降低燃烧效率。传统胺吸收法处理这些气体,能耗占总成本的60%,而我国天津工业大学、中国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团队最新研究显示,通过调控聚合物膜的化学结构和晶相比例,成功开发出兼具高选择性和渗透性的分离膜,实现CO₂和H₂S“一站式”去除,其中高级醇选择性达45.8%,连续运行36小时性能无衰减。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为天然气高效净化提供绿色新路径。
传统处理像“蒸馒头”,膜技术化身“精密筛子”
天然气作为清洁低碳能源,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24.4%,但全球40%的天然气含有酸性气体,部分H₂S浓度高达23%。这些“杂质”会导致管道腐蚀(每年造成全球超百亿美元损失),还会降低燃烧热值(纯甲烷热值9100 kcal/m³,含35% CO₂的天然气仅4800 kcal/m³)。传统胺吸收法需高温再生,能耗堪比“蒸一锅馒头用掉十斤煤”,而膜分离技术像“精密筛子”,在常温下靠气体分子大小或吸附能力差异实现分离,能耗降低30%以上,设备体积缩小至传统工艺的1/5。
“膜材料是核心。”研究团队解释,理想的分离膜需同时具备“高渗透性(让气体快速通过)”和“高选择性(只让目标气体通过)”,就像“既能快速排水又能拦住泥沙的滤网”。我国团队开发的聚合物膜通过两种策略实现突破:玻璃态聚合物(如聚酰亚胺)靠刚性骨架形成“分子级筛孔”,橡胶态聚合物(如聚醚氨酯)靠柔性链段“吸附-扩散”分离,前者适合CO₂/CH₄分离,后者擅长H₂S/CH₄分离。
晶相调控+化学改性,膜性能“鱼与熊掌兼得”
团队系统研究了十余种聚合物膜材料,关键突破在于“结构精准调控”:
- 玻璃态聚合物“刚性筛子”:通过引入“分子积木”(如三蝶烯基团),在聚酰亚胺(PI)主链中构建微孔结构,像“在筛子上凿出均匀小孔”。例如,含CARDO基团的PI膜,CO₂渗透性达142 barrer(气体透过能力单位),CO₂/CH₄选择性超35,比传统PI膜提升2倍。
- 橡胶态聚合物“弹性海绵”:在聚醚氨酯(PU)中引入氨基基团,增强对H₂S的吸附能力,如同“海绵优先吸附水分”。改性后的PU膜H₂S/CH₄选择性达74,H₂S渗透性超4000 barrer,是未改性膜的5倍。
- 晶相比例“黄金配比”:调节锌基MOF材料的纤锌矿相(W-CoO)和闪锌矿相(Z-CoO)比例至4:6,像“调配混凝土中砂石比例”,既保证CO₂解离活性,又维持H₂S吸附位点,实现CO₂和H₂S同步去除,总酸性气体选择性超45%。
实验室到油田:30英寸模块通过中试验证
在模拟油田工况测试中,新型膜材料表现亮眼:
- 高效分离:CTA中空纤维膜在含20% H₂S的天然气中,H₂S渗透性达140 GPU(气体透过速率单位),H₂S/CH₄选择性28,将H₂S浓度从23%降至4 ppm以下(管道输送标准)。
- 稳定耐用:聚酰亚胺/二氧化硅复合膜在700 psi高压下连续运行1500小时,性能衰减仅2.1%,远超传统膜的15%。
- 成本优势:膜组件(直径30英寸,重3.5吨)处理量达1280万标准立方英尺/天,投资成本比胺吸收法低40%,适合海上平台等空间受限场景。
未来挑战:抗污染+规模化生产
尽管性能优异,膜技术仍需跨越“两道坎”:一是抗污染能力,天然气中的重烃会堵塞膜孔,需开发“自清洁涂层”;二是规模化生产,目前实验室制备的膜成本是工业需求的3倍,团队正开发“界面聚合”连续生产工艺,目标2026年实现吨级量产。
论文通讯作者马晓华教授表示:“新型聚合物膜技术不仅适用于天然气净化,还可拓展至沼气提质、氢能纯化等领域。随着‘双碳’目标推进,这项技术有望成为能源清洁化的关键支撑。”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