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非化石转型,如何将煤、生物质等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成为行业痛点。我国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团队最新研究显示,通过调控氧化钴(CoO)的晶相结构,成功制备出兼具高活性与稳定性的催化剂,实现合成气(CO和H₂)直接转化制备高级醇(C₂⁺醇),高级醇选择性达45.8%,连续运行36小时活性无衰减,最高时空产率达7.9 mmol·gcat⁻¹·h⁻¹。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为非化石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新路径。
传统催化剂“短命”又“偏心”,晶相调控让活性位点“长效协作”
高级醇是制备塑料、洗涤剂的关键原料,传统依赖石油裂解,而合成气可从煤、秸秆等非化石资源获得,直接转化路线更低碳环保。但这一过程需催化剂同时激活“CO解离”和“CO非解离吸附”双反应,就像“左手切菜右手炒菜”,传统钴基催化剂常因活性位点失衡导致“顾此失彼”——要么生成大量甲烷(副产物占比超50%),要么运行几小时就失活。
“问题根源在于活性位点易团聚。”研究团队解释,传统CoO为八面体配位结构,活性位点像“松散的沙子”易流失;而四配位CoO(类似“分子级乐高”)有两种晶相:纤锌矿型(W-CoO)和闪锌矿型(Z-CoO),前者转化为解离CO的金属钴(Co⁰),后者保留非解离吸附的Co²⁺,通过调控两者比例可让活性位点“长效协作”。
晶相比例“黄金配比”:40% W-CoO实现活性与稳定性双赢
团队通过热分解法制备出不同晶相比例的四配位CoO纳米晶,负载于SiO₂后发现:
- Z-CoO是“稳定剂”:闪锌矿型CoO像“锚定桩”,通过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固定Co²⁺位点,抑制团聚。实验显示,Z-CoO占比60%时,Co²⁺保留率提升2.3倍;
- W-CoO是“活性助推器”:纤锌矿型CoO转化的hcp-Co(六方密堆积钴)比传统fcc-Co(面心立方钴)的CO解离活性高3倍,像“高效切菜工”加速反应;
- 40% W-CoO为“黄金配比”:此时Co²⁺/Co⁰比例最优,CO非解离吸附与解离位点“分工明确”,高级醇选择性达45.8%,CO转化率38.0%,且连续运行36小时后活性仅下降2.1%,远超传统催化剂(10小时衰减15%)。
性能“三维突破”:选择性、产率、稳定性全面超越传统催化剂
对比现有技术,新催化剂展现“全优”性能:
- 选择性“碾压”:高级醇在总醇中占比84.1%,甲醇仅15.2%,避免传统催化剂“偏爱”甲醇的弊端;
- 产率“领跑”:高级醇时空产率7.9 mmol·gcat⁻¹·h⁻¹,是工业级Cu-Co催化剂的2.4倍;
- 稳定性“扛打”:在含硫模拟合成气中运行,硫中毒速率比传统催化剂降低60%,解决工业气杂质敏感难题。
“这相当于给催化剂装了‘双保险’:Z-CoO抗团聚,W-CoO提活性。”团队通过球差电镜观察发现,反应后催化剂仍保持28 nm均匀粒径,Co²⁺与Co⁰位点“毗邻而居”,未出现分离。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非化石资源转化的“绿色钥匙”
该技术已通过中试放大验证,未来可广泛应用于:
- 生物质转化:秸秆气化合成气制醇,每吨生物质可产300 kg高级醇,碳排放较石油路线减少40%;
- 煤化工升级:煤制合成气一步制醇,省去传统“合成气→甲醇→高级醇”的多步流程,能耗降低25%;
- 绿氢耦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与CO₂反应,直接制备低碳燃料,助力“负碳”能源系统。
论文通讯作者王跃表示:“四配位CoO的晶相调控策略,为设计‘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兼具的催化剂提供了普适思路。”目前团队正开发机械化学合成工艺,目标将催化剂成本降低50%,推动工业化应用。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