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能源结构向非化石能源转型,如何高效将煤、生物质等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成为关键。我国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团队最新研究显示,通过调控氧化钴(CoO)的晶相结构,成功制备出兼具高活性和选择性的催化剂,实现合成气(CO和H₂混合气)直接制备高级醇,高级醇选择性达45.8%,最高时空产率达7.9 mmol·gcat⁻¹·h⁻¹。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传统催化剂像“偏心厨师”,新方法让活性位点“协同工作”
高级醇(C₂⁺醇)是重要的燃料添加剂和化工原料,传统依赖石油化工路线,而合成气可从煤、生物质等非化石资源获得,直接转化制备高级醇更经济环保。但这一过程需催化剂同时具备“CO解离”和“CO非解离吸附”双活性位点,就像“厨师既要切菜又要炒菜”,传统钴基催化剂要么活性低,要么选择性差(高级醇占比不足30%)。
“问题出在活性位点比例失衡。”研究团队解释,传统CoO催化剂多为八面体配位结构,CO解离和非解离吸附位点难以匹配。而四配位CoO(类似“分子级乐高”)有两种晶相:纤锌矿型(W-CoO)和闪锌矿型(Z-CoO),前者易生成解离CO的金属钴(Co⁰),后者则保留更多非解离吸附的Co²⁺,像“两种不同工种的工人”,调控两者比例可优化双活性位点。
晶相调控“ Goldilocks法则”:找到活性位点最佳配比
团队通过热分解法制备出不同晶相比例的四配位CoO纳米晶,再负载于SiO₂上。关键创新在于:
- 晶相比例“精准调”:通过改变溶剂(十八烯或二苄醚)和回流时间,调控W-CoO与Z-CoO比例。当W-CoO占比40%(0.4W-CoO/SiO₂)时,Co²⁺/Co⁰比例最优,CO非解离吸附与解离位点“分工明确”。
- 活性位点“协同强”:Z-CoO保留的Co²⁺负责“抓牢”CO分子(非解离吸附),W-CoO转化的Co⁰促进CO解离为CHₓ*,两者 proximity(邻近度)适宜,避免“各干各的”。实验中,该催化剂CO转化率达38.0%,高级醇在总醇中占比84.1%,远超传统催化剂。
性能“逆袭”:高级醇选择性提升50%,产率达7.9 mmol·gcat⁻¹·h⁻¹
对比传统钴基催化剂,新催化剂表现亮眼:
- 选择性“跳级”:高级醇选择性从传统的30%左右提升至45.8%,避免生成大量甲烷等副产物;
- 产率“领跑”:高级醇时空产率达7.9 mmol·gcat⁻¹·h⁻¹,是未优化催化剂的1.3倍;
- 稳定性“扛打”:在模拟合成气中连续运行36小时,活性无明显衰减,Co²⁺与Co⁰比例保持稳定。
“这就像给催化剂装了‘智能调度系统’,让两种活性位点高效配合。”团队指出,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发现,Z-CoO占比越高,Co²⁺保留越多,CO非解离吸附增强,高级醇选择性提升;而W-CoO增加会生成更多Co⁰,促进CO转化但可能导致副反应,需精准平衡。
从实验室到工厂:非化石能源转化添新路径
该研究为合成气制高级醇提供了新范式,未来可通过机器学习进一步优化晶相比例,降低制备成本。论文通讯作者王跃表示:“四配位CoO的晶相调控策略,为设计高效双功能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推动煤、生物质基合成气转化工业化,助力我国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