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3:免疫组化检测在 NENs 诊断中至关重要,如何选择合适的免疫组化指标组合,以提高对不同类型 NENs 的诊断准确性?
核心观点一:联合 Syn、CgA、INSM1 提升诊断准确性。
观点解读:Syn 敏感性高,能广泛识别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基础筛查指标;CgA特异性强,但在低分化肿瘤中可能表达弱或缺失;INSM1 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是 Syn 和 CgA 的重要补充。三者联合可提高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降低误诊风险。
核心观点二:Ki-67 评估增殖指数区分恶性程度。
观点解读:Ki-67 指数反映肿瘤细胞增殖速度,数值越高,恶性程度越高。通过检测 Ki-67,医生可明确肿瘤属于什么级别,从而制订针对性治疗方案,并预测患者预后效果。
核心观点三:部位特异性转录因子检测可协助寻找 NEN 转移灶的原发部位。
观点解读:不同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会表达特定标志物,检测这些免疫组化标志物可辅助判断肿瘤来源,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核心观点四:合理组合指标实现综合诊断。
观点解读:结合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增殖指数及部位特异性指标,既能确认肿瘤性质,又能评估恶性程度和起源部位,全面覆盖诊断需求。
问题4:对于不明原发灶的 NENs,如何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手段,更精准地确定原发部位?
核心观点一:结合症状和病史分析,初步判断原发部位。
观点解读:不同类型的功能性 NENs 可提示临床寻找相应的原发灶,并且不同原发部位 NENs 的好发转移模式有差异,可根据转移瘤分布协助判断原发部位。医生会通过症状与病史缩小排查范围。
核心观点二:综合多种影像学检查精准定位病灶。
观点解读:除常规影像检查外,胃肠镜可发现胃肠道原发灶,针对不同类型 NENs采取不同核素显像剂,PET-CT 联合检查也可以发现隐匿的原发灶。
核心观点三:病理活检和分子检测明确肿瘤类型及来源。
观点解读:不同部位 NENs 具有不同病理学形态,通过免疫组化检测部位特异性标志物也是协助明确原发部位的重要方法。
核心观点四:多学科团队协作制订个体化诊断方案。
观点解读: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专家共同讨论,综合各项检查结果,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性,提高诊断准确性,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问题5:在诊断 NENs 时,如何结合多种检查全面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分期及转移情况?
核心观点一:常规影像学检查(CT/MRI)定位肿瘤并评估转移。
观点解读:CT 扫描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及周围器官是否受侵犯,光谱增强CT 可发现胰腺微小病灶。MRI 对肝脏、脑部等软组织分辨率更高,能更敏感地捕捉转移灶。两者结合可初步判断肿瘤扩散范围和分期。
核心观点二:分子影像学精准识别肿瘤特性及全身转移。
观点解读:通过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如 68Ga-DOTATATE PET-CT)检测肿瘤表面特殊受体,锁定原发灶和转移灶位置;对于恶性程度高的肿瘤,FDG-PET-CT可评估癌细胞活跃度,帮助区分肿瘤类型和危险程度。
核心观点三:内镜技术直接发现消化道及肺部原发灶。
观点解读:胃肠镜可观察到胃、肠等部位的小肿瘤,并取活检明确性质;支气管镜能深入肺部检查呼吸道内的肿瘤,尤其对早期病灶敏感,避免漏诊。
核心观点四:综合影像、病理和生物标志物制订治疗方案。
观点解读:结合 CT、MRI、分子影像等结果确定肿瘤分期,再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肿瘤分级和 Ki-67 指数,最终判断患者适合手术、靶向治疗还是其他干预手段。
核心观点五:多模态技术互补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性。
观点解读:例如,CT 可能漏掉肝脏微小转移,但 MRI 能弥补;内镜发现的小肠肿瘤需通过增强 CT 确认是否转移。多种检查交叉验证,确保诊断更全面,减少误判风险。
核心观点六:根据肿瘤分化程度选择影像检查优先级。
观点解读: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更适合分化良好的肿瘤(G1/G2),而分化差、恶性高的 G3 肿瘤可能不表达受体,此时需依赖 FDG-PET-CT 评估,避免误诊为其他癌症类型。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