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近年来,虽然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粮食安全底线思维,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实现粮食绿色高效发展。

但粮食安全的风险因素也日益凸显,通过近几年“非粮化”“非农化”的政策落实,非农化和非粮化现象依然屡禁不止,粮食生产总面积增加困难。以前农民的收入主要是依靠土地生活,现在农民的收入已经多元化了,务工收入成了主业,种地成了副业,耕地流转甚至有的农民撂荒,让种地成了零收入。种地的大多数农民为增加经济效益,多调整耕地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农作物,导致耕地流出,“非粮化”面临新矛盾,粮食生产总面积增加困难。

作者认为政府需在保障粮食安全工作中,增加农民实际利益为导向,提高政府项目建设为抓手,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具体措施如下:

一、以增加农民实际利益为导向,提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是提高收益补贴。沿用国际社会的通用做法,大幅提升粮食生产补贴的力度,包括耕地地力补贴、稻谷目标价格补贴、双季晚稻补贴及社会化服务补贴(包含专业化集中育秧补贴、机械作业补贴、稻谷收储和烘干补贴等),让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得到的收益比其他作物高。同时增加普惠性的补贴类型,根据年度性气候条件增加粮食生产管理中的管理性成本补贴,如抗旱补贴、防洪防汛补贴、病虫综合性防治补贴及良田减产保险补贴等。二是规范社会服务。由财政、农业、水利、自然资源及社会服务机构等部门,精准统计农民综合农业补贴面积和个人帐户,宣传好国家的惠农补贴政策,使农民能够了解的补贴政策和准确推算出自己应得的补贴总额,提前将年度需要支付的综合农业补贴,纳入财政当年预算,提前在春耕前将补贴发放到位,优化社会化服务补贴发放程序,使发放更具有操作性,切实把增加农民收益作为出发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二、以提高政府项目建设为抓手,提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引进当地专业合作社进行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打通包括机耕道、塘坝、电排、水渠和最后一公里的建设和维护,由政府牵头订立管护制度,全部落实管护主体、责任、经费,解决在农田基础设施投入中的“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二是落实“人才兴粮”工作。始终坚持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工作与人才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实施人材兴粮战略,着力加强粮食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持续改善行业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提高农业工作者整体素质,优化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会什么”的宗旨,采用“菜单式”、“订单式”、“订岗式”的方式,邀请业内资深教师进行农业技术提升授课,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操作,分块分类进行学习,打造“一村一品”精品培训,切实提高粮食工作人员技能水平,实现培训与岗位精准对,不断充实农业农村粮食生产劳动力。

来源: 储粮人—杨亮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