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长目动物一览
灵长目包含500余个现存物种,体型跨度从仅重30克的肥尾鼠狐猴到可达200千克的银背大猩猩。
原猴亚目(Strepsirrhini)
该类群包含狐猴、懒猴等古老灵长类,典型物种包括棕鼠狐猴(Microcebus rufus)、灰鼠狐猴(Microcebus murinus)、冕狐猴(Propithecus coquereli)、红领狐猴(Varecia rubra)和蜂猴(Nycticebus coucang)。多数为夜行性森林居民,如同暗夜精灵般在热带丛林中觅食果实与种子。其中狐猴科为马达加斯加特有类群,形成孤岛演化的活化石;懒猴与婴猴则广泛分布于亚洲和非洲大陆,发挥着重要的种子传播者作用。
简鼻亚目:
旧大陆猴该类群灵长类分布于非洲与亚洲,现存约130种。典型物种包括:长鼻猴、白臀长尾猴、红腿白臀叶猴、阿拉伯狒狒、金丝猴。多数物种演化出特化的颊囊结构,如同天然的食物加工袋,能够暂存并预消化富含淀粉的植物果实。
新大陆猴
该类群栖息于中南美洲热带雨林,秃猴(Cacajao calvus)、红吼猴(Alouatta seniculus)、绒毛猴(Lagothrix lagotricha)、皇狨猴(Saguinus imperator)、白喉卷尾猴(Cebus capucinus)都属于这类猴的典型物种。这些猴多数为树栖,凭借强韧的卷缠尾在林冠层快速移动,能够像拥有第五肢一般自由、灵活地空中飞梭。主要以多汁果实为食,其祖先可追溯至4000万年前首批跨洋抵达南美洲的灵长类先驱。
人猿总科(Hominoidea)
该类群包含现存最智能的灵长类,典型物种包括各种长臂猿、合趾猿(Symphalangus syndactylus)、苏门答腊猩猩(Pongo abelii)、西部低地大猩猩(Gorilla gorilla)、倭黑猩猩(Pan paniscus)和黑猩猩(Pan troglodytes)。作为灵长类演化树上较晚出现的分支,它们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历史上超过90%的猿类物种因生存环境巨变与适应性竞争而灭绝,现存物种成为见证演化奇迹的活遗产。
灵长类的演化之旅始于体型微小的鼠形哺乳动物,最终发展出现代猿类社会,这段历程跨越了6500万年。
6500万年前
普尔加托里猴(早期灵长类)
被认为是现代灵长类的共同祖先。随着它们逐渐适应不同的环境,形态各异的灵长类动物在数千万年间开始出现。
4700万年前
原猴
狐猴和婴猴演化出了树栖、以水果为主食和夜间活动的生活方式,以此躲避天敌。它们能延续至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分布核心区域——马达加斯加岛,那里天敌较少。
指猴
约4000万年前现代猴类小型现代猴类的祖先在约4000万年前抵达南美洲后,松鼠猴等物种便开始在当地丛林中生存繁衍。自那时起,它们逐渐演化出百余个物种,发展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猴类特征。
松鼠猴
约3300万年前
旧大路猴类
留在非洲大陆的猴类逐渐演化出颊囊结构,并且比它们远在南美洲的近亲更多地在地面活动。这些在约3300万年前出现的动物,最终演化成了现代的狒狒和山魈等。
山魈
约3000万年前
早期猿类
已知最早的猿类出现在东南亚的雨林中,其代表是长臂猿的祖先。它们能够以直立姿态移动,并依靠修长的手臂在树冠间灵活移动,不再需要尾巴的辅助。
白颊长臂猿
约1300万年前
人科猩猩属起源
从非洲向亚洲迁徙的猿类种群中,演化出了猩猩亚科的早期成员,它们最终在东南亚的森林中形成了独特的红毛猩猩谱系。这些猿类发展出了适应新环境的特殊形态和行为特征,与其留在非洲的近亲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
婆罗洲红毛猩猩
800万年前
人科大猩猩属
现今最大的灵长类即大猩猩,它们在1100万年前开始在非洲出没。虽然过去曾有更多的大猩猩物种,但全球目前只有四个亚种。
大猩猩
人科黑猩猩属
黑猩猩与人类的基因组具有高度相似性,遗传物质差异仅约1%。人亚科的所有成员(包括人类和黑猩猩)都演化自大约8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某一类现已灭绝的古猿祖先。
黑猩猩
约200万年前
大约200万年前,倭黑猩猩(Bonobo)的祖先与黑猩猩的祖先分离,形成了独立的物种。这两种非洲猿类与现代人类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在漫长的演化进程中,许多其他的早期人类近亲物种最终未能延续至今。
倭黑猩猩
和而不同:黑猩猩vs巴诺布猿
虽然两者共享近99%的遗传物质,但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社会却不同
黑猩猩
雄性平均体重:60公斤 雄性平均身高:1.5米
倭黑猩猩
雄性平均体重:40公斤;雄性平均身高:1.2米
领导地位
雌性倭黑猩猩并不服从强势雄性,而是主动担任群体领袖。
黑猩猩群体则始终由雄性主导,每个群体都有一名雄性首领(alpha male)。
冲突化解
黑猩猩通过吼叫、威慑或攻击解决冲突,雄性常以恐吓手段达到目的。
倭黑猩猩则通过互相理毛或性行为平息争端,如同外交家般用亲密互动化解矛盾。
交配模式
只有最高阶的雄黑猩猩拥有交配权,雌性受到严密监控,防止低阶雄性接近。
倭黑猩猩将性行为作为问候方式,以此强化群体社交纽带。
社交联盟
雌性倭黑猩猩积极联结其他雌性及其后代。
雌黑猩猩较少结盟且更具攻击性。雄性黑猩猩会建立牢固同盟,但几乎不与雌性合作。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监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