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分布着500余种灵长类动物,体型差异巨大——小如掌心可托的眼镜猴,大至重逾200千克的大猩猩。灵长目共包含16个科,其多样性远超普通认知中的“猴类”范畴,不同科属的外形特征与行为模式迥然不同。

当恐龙退出历史舞台,由狐猴、婴猴、猴类和猿类构成的灵长目开始登上演化舞台。正如英国特怀克罗斯动物园(Twycross Zoo)前生命科学主任夏绿蒂·麦克唐纳所述:“灵长类如同生命之树伸出的繁茂枝丫,从原始的原猴亚目延伸至人类。既有卷尾猴这类百只规模的社群生活者,也存在红毛猩猩这般偏好独居的隐士。”历经数千万年演化,新兴物种的生理结构和社会行为日趋复杂,最终孕育出人类文明。尽管人类社会结构高度发达,但群居特性并非人类专属,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存在着深刻的亲缘关联。

最早的灵长类祖先可追溯至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被称为原灵长类。随着森林覆盖全球,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进驻新生生态位。在此环境中,形似松鼠的普尔加托里猴(Purgatorius)蓬勃发展。当结果植物出现,它们演化出卓越的攀树能力以获取新食源。这项独特技能使其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经过1500万年演化,原猴亚目应运而生——包含狐猴、懒猴和婴猴的古老类群。麦克唐纳指出:“它们如同自然界的生存艺术家,凭借灵活的攀缘技巧开拓新家园。”

随着各大洲森林果实日益丰茂,原始猴类进化出敏锐的视听感官保障觅食安全。虽然早期曾繁盛一时,但最终被更先进的猿猴类取代,唯夜行性物种得以存续。有趣的是,马达加斯加岛的狐猴因缺乏天敌,重新恢复日间活动习性,并演化出独特的交流方式。这些岛屿精灵高度依赖嗅觉系统,其长吻部密布气味受体。雄狐猴通过腕腺分泌物标记尾巴,如同挥舞气味旗帜进行求偶竞争。至于灵长类如何登陆马达加斯加?科学界推测:当该岛从冈瓦纳古陆分离2000万年后,早期灵长类可能借助漂浮植物跨越海峡。

约4000万年前,最早的猴类祖先布兰尼塞拉猴(Branisella)现身南美大陆,成为狨猴与蜘蛛猴的共同先祖。关于它们如何跨洋抵达新大陆,最被认可的解释是:趁着大陆漂移缩短大西洋距离的时机,早期灵长类借助漂浮的植被筏完成了史诗级迁徙。

棕头蜘蛛猴依靠修长的四肢和特化的尾巴在林间灵活移动。

布兰尼塞拉猴(Branisella)作为早期猴类代表,已演化出锋利牙齿和独特的卷缠尾结构——这种形同第五肢的尾巴成为猴类区别于原猴与猿类的关键特征。正如英国特怀克罗斯动物园专家夏绿蒂·麦克唐纳所述:“卷缠尾如同与生俱来的安全索,使它们能在树冠层高速穿行。当需要腾出双手处理食物时,尾巴便成为稳固身体的天然支架。例如敲开坚果时,它们会用尾巴缠绕枝干固定身躯,再从容施展双手完成精细操作。”

棉耳狨猴常活跃于森林边缘地带,演化出可以牢固抓握树干的锐利爪钩

化石记录显示,3300万年前出现了猴类最早的祖先物种。这些灵长类采用四肢行走方式,臼齿呈与现代猴类相似的脊形结构。此后1500万年间,欧洲与非洲陆续演化出多种具颊囊的猴类,其外形近似现代狒狒,以树叶为主要食物来源。这些物种最终衍生出恒河猴、猕猴和狒狒等大型灵长类。

尽管各大洲猴类存在诸多相似性,但身体结构仍有显著差异:旧大陆猴鼻孔朝下居中,现代阔鼻猴鼻孔则侧向展开;旧大陆猴多具对生拇指,现代猴拇指与其他手指同向,形成钳状抓握功能。

约3000万年前,北非出现的原上猿(Propliopithecus)被视为最早的真猿类。其形态类似小型长臂猿——现代猿类中最原始的类群。猿猴存在本质区别:猴类保留尾巴且体型较小,躯干呈圆筒状;猿类无尾,胸廓扁平,如长臂猿、黑猩猩等类群。

中新世晚期(约1100万年前)曾繁盛多种现已灭绝的巨型猿类,例如体型两倍于现代大猩猩的巨猿(Gigantopithecus)。这类动物是大猩猩与红毛猩猩的远古近亲,与人科(含黑猩猩、倭黑猩猩及人类)分属不同亚科。人科直至800万年前才出现,现代智人则到10万年前方始成形。

尽管人类发展出复杂社会,但猿类同样拥有结构化社群与精细沟通方式。其行为遵循相似准则:冲突时对抗,和谐时理毛嬉戏。具体社会形态却各有特色:红毛猩猩形成以雌性及幼崽为核心的母系社群,雄性独居仅繁殖期加入;大猩猩则组成由银背雄性统领的群体,通过守护雌幼维系族群稳定。

尽管身为地球上最大的猿类,但大猩猩是全然的草食性动物

黑猩猩与倭黑猩猩拥有共同祖先,但200万年前因刚果河的地理隔离产生分化。至90万年前,两者已演化为完全不同的物种。尽管外形高度相似,其行为模式却存在显著差异。

倭黑猩猩社群呈现鲜明的母系特征:雌性个体间形成紧密同盟,雄性极少发生争斗。群体常由雌性主导,整体氛围较黑猩猩社群更为平和。它们通过频繁的社交性接触维系关系——这种行为不仅用于繁殖,更是建立情感纽带、缓解冲突的重要方式。

相比之下,黑猩猩社群则由雄性主导。首领通过攻击行为维护统治地位,雌性间缺乏紧密联系,而雄性会结成牢固联盟。它们主要依靠理毛和嬉戏建立社会关系。

尽管二者外形如镜像般相似,但这两个物种难以相比,就像在比较猫和狗一样──因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物种。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监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