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晴天,食虫植物们齐集一堂,举办着属于她们的茶话会。”这是科普动画视频《植物界的甜蜜猎手》的片头语。画面中,瓶笼类食虫植物代表猪笼草、粘液类食虫植物代表茅膏菜和捕蝇类食虫植物代表捕蝇草以拟人化的卡通形象亮相,她们围坐在青草丛中,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商谈着要自己动手寻找食物,测试一下各自的捕猎技能。2分多钟的短片,以食虫植物的捕食方式为切入点,用生动有趣的动画语言,科学而细致地讲解了食虫植物为何要捕虫,及其捕虫的机制原理和不同方式,自然而然地将植物科学知识传递给每一位观众。这个科普动画视频由杭州植物园精心策划制作,并在2023年中国花卉园艺短视频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文化科普”类二等奖。




近年来,杭州植物园一直重视科普手段的创新和发展,在科普动画、短视频制作方面努力耕耘。目前,他们已经开发完成《植物界的乔装大师》《植物界的武林大会》《植物界的甜蜜猎手》《植物界的旅行家》《植物界的数学家》《植物界的色彩大师》等6部科普动画视频,分别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植物生存的智慧,用多元化方式放大科学的声音。近日,记者采访了杭州植物园副园长刘玲萍,听她讲述植物园团队开发科普作品、打造科普品牌、创新科普形式的科普新事业。


让植物科普更生动有趣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当下,很多人的关注点从图文阅读转向了碎片化的视频浏览,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就想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来更形象、更广泛地科普植物知识。而像兰花传粉、爬藤方式、种子传播等植物的动态生长过程有时很难以直观的视频拍摄和单纯的人为讲解全面地表达出来,我们就想到了用科普动画的方式来呈现。”刘玲萍说起杭州植物园做科普动画的初衷, “ 同时,卡通形象可爱 、生动有趣,受众面更广,尤其是小朋友对其接受度很高。我们就制作了一系列的动画短片,对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为了制作好这些科普动画,团队花费了很大心力。首先是选题的设定,既要有丰富的知识点,又要考虑视频的画面感。团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来选出好主题,翻阅学术论文,收集知识要点,来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然后是脚本的撰写,需要设计出有趣的故事情节,来呈现每个知识点。最后团队还要和动画制作公司进行多轮的沟通、修改,一起探讨如何分镜,进一步细化脚本,画出线稿。


“还有个重要的事情是形象的设定,我们在设计植物的卡通人物形象时,会重点考虑如何把植物的特征精准地表现出来,因为是拟人化形象,他们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让大家能分清楚这些植物。”刘玲萍介绍说。


《植物界的甜蜜猎手》的制作就花费了半年时间来不断打磨。在形象设计上,猪笼草漏斗状的捕虫笼上带有笼盖,其卡通人物形象就设计一顶笼盖样式的帽子,俏丽活泼;茅膏菜叶片上的腺毛会分泌露珠般的黏液,它的卡通人物头部装饰了一圈晶莹剔透的红色圆珠子,甜美可人;捕蝇草贝壳状的捕虫夹边缘布满了刺毛,其卡通人物就被设计成“朋克”造型,个性张扬。


植物主角确定好后,充当配角的昆虫、故事情节、环境场景等内容也都需要一一考虑,设定细节,直至定稿。“我们会抓住植物最鲜明的特征,把想传递的一系列知识点通过不同的场景表现出来,特别是细节上的呈现。像捕蝇草食虫时,如果昆虫只碰了一次捕虫夹中间的感觉毛,叶片其实不会闭合,要短时间内再次触碰,叶片才会迅速闭合,这点都在画面中有所表现。拟人化的动画创作手法将食虫植物特殊的捕食方式生动有趣地传递给公众,也点燃了更多人对于植物科普的热情。”刘玲萍解释说。



茶花知识科普



菊花知识科普吸引中老年人参与


杭州植物园推出的系列科普动画视频,以“抛出问题+解释说明”的叙事结构展开,从科普选题、脚本撰写、植物卡通形象、动画细节科学论证、动画语言和全片质量审核等诸多环节反复推敲,确保视频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及趣味性。正因如此,《植物界的甜蜜猎手》还获得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颁发的全国林草优秀科普视频作品荣誉,《植物界的乔装大师》《植物界的旅行家》入选了科技部办公厅、中科院办公厅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植物界的武林大会》获得了第十二届梁希科普奖作品类二等奖。



灵峰探梅的传统与现代


杭州植物园为何开始做科普视频?故事还要从2020年的春天说起。作为杭城早春的一大盛事,“灵峰探梅”在杭州市民和游客的心目中是每年春天必须去打卡的一件浪漫花事。而在2020年春天的那场特殊的疫情战役中,杭州植物园采取了闭园措施,并耐心劝返欲赏梅的游客。“当时园里的梅花盛放,暗香浮动,却寂静无人,没法让游客前来欣赏,非常可惜。另外,那段时间大家心里会有些焦虑、不安的情绪。因此,我们就和园长商量,可以借助现代传播手段,把‘梅花报春’的消息和美景传递给大家,率先推出了‘云赏梅’直播。邀请植物园的梅花专家、技能大师胡中做现场讲解,摄师孙小明也深度参与。”刘玲萍回忆说。



赏梅与非遗点茶活动


“灵峰探梅” 孩子们共绘梅花

为了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地欣赏到灵峰梅花盛景,当时,杭州植物园先后发布了云赏梅系列推文11篇,浏览量超过3万余次,并在专业知识和文化内涵方面深度挖掘,溯源灵峰探梅的历史,探析梅花文化,使得线上赏梅别有一番韵味和收获。当年的3、4月,他们又推出了“春花烂漫”“野花野趣”“赏鸢尾”3次直播赏花活动,同样深受大家的关注与欢迎。


灵峰山下青芝坞,梅染春水半池红。穿过品梅苑的圆洞门,江南园林和暗香疏影的梅花相得益彰,悠扬悦耳的江南丝竹,妆容精美的汉服爱好者,让“灵峰探梅”成了杭州植物园游客广泛参与的赏花活动。“灵峰探梅”是一个既有历史底蕴,又有植物知识,还有非遗习俗的综合性花事。因此,杭州植物园的赏梅科普活动内容丰富,从梅花品种、梅桩赏析、赏梅要点,到历史传承、文化典故、诗词书画都有涉及,还通过专家讲座、志愿讲解、手作体验、非遗市集、新春游园会等多种形式,串联自然科普、诗词雅韵和民俗趣味,让游客在这里寻梅、探梅、赏梅,沉浸式体验梅花文化。今年早春,在梅花绽放之际,他们又制作了《胡大师说梅花》系列科普短视频,介绍双色梅、绿萼梅、盆景石梅、二梅争艳等梅花知识,以及品梅苑、瑶台香云、掬月亭等灵峰探梅景点及由来,已完成10期,内容非常厚实。


整合资源实现全龄段科普


作为一个具有“科学内容、公园外貌、文化内涵”的综合性植物园,杭州植物园先后被授予“杭州市科学家精神基地”“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体验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通过对科普模式的创新,他们从科普品牌打造、研学课程开展、传播载体创新、数字化科普建设和社会资源整合等方面开发出适合植物园科普的新模式,为广大青少年参与科普实践活动,各年龄段人群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搭建了良好平台。


2024年,杭州植物园举办了46场精彩纷呈的科普体验活动,5场四季游园会。其中,植物园ד绿马甲”推出以“森林探索”为主题的自然体验,杭州市市花——桂花主题科普活动开展了“糖桂花的制作”等手作体验,菊花艺术展举行了“菊花”讲座、“你不知道的菊科植物大家族”系列活动,还有“夏季开花植物大侦探”“植物界的‘真假李逵’”等植物探索活动,“食虫植物夏令营”“双园奇遇记”等研学课堂,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以多元活动惠及民众。除了线下丰富多彩的展览,线上还通过杭州植物园公众号推出“龙”年话龙文章系列、“植物大侦探”“Plant最前线”系列专栏,《植物园里的秘密》系列龙姓植物科普视频,用生动有趣的推文、引人入胜的视频,将植物科普的知识与魅力传递给每一个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杭州植物园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刘玲萍说,“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新知识的层出不穷,科普工作的社会重要性日益提升,要形成人人参科普的良好社会氛围,我们要开展的工作还有很多。”


谈到植物园科普工作的重点,刘玲萍表示,植物科普是连接人与自然、科学与生活的桥梁。他们将持续打造科普人才队伍矩阵,整合植物园专家队伍、科普志愿者、外部专家资源,为举办各类科普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开发优质研学课程,探究植物奥秘和植物智慧,激发青少年科学热情;跨界联动传播,加强与学校、社区、媒体的互动,构建“全域科普”网络;创新科普形式,融合花展、文创、非遗、市集等内容,推进“科技+文化+生态”立体科普模式。“作为植物园副园长,我希望我们的科普人员、科普对象是全年龄段的,一方面我们要整合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继续创作形式活泼生动的科普动画片、科普视频,让更多人走近自然,热爱自然,科普向未来。”刘玲萍说。

来源: 杭州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