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HPV成为健康“隐形杀手”:筛查与预防,一个都不能少
提及"癌症"二字,许多人总会不自觉地将其视为遥不可及的医学名词。然而,宫颈癌却如一位不速之客,悄然消弭了这份虚幻的安全感,将健康的威胁拉近到触手可及的距离。它与常见的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密切相关,而这种病毒正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元凶。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60万女性确诊宫颈癌,约34万人因此丧生,且超90%的病例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有关{1}。在我国,每年新增约10.6万例,死亡约4.8万例,发病呈年轻化趋势{2.3}。但其实,HPV感染并不可怕,它是可防可控的。筛查与预防,正是阻断疾病进展的两大核心手段。
:把癌症扼杀在“萌芽”中 HPV感染后,多数人能通过自身免疫力在8-14个月内清除病毒,但仍有5%-10%的人会出现持续感染。持续感染高危型HPV(如16型、18型)可能引发宫颈上皮内病变,若不及时干预,约10%-15%的高级别病变会在10年内发展为宫颈癌{4}。而筛查的意义,就在于在病变尚未进展为癌症时发现问题。
-数据见证筛查的价值:研究显示,规范的宫颈癌筛查可使宫颈癌发病率下降60%-70%,死亡率下降50%以上{5}。例如,通过HPV检测联合细胞学检查,能发现90%以上的癌前病变,便于早期治疗,从而避免其发展为晚期宫颈癌。
-21-29岁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细胞学检查(如TCT);
-30-65岁女性:推荐每5年进行一次HPV检测+细胞学联合筛查,或每3年一次细胞学检查;
-高危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有宫颈病变史、多个性伴侣者):需遵医嘱缩短筛查间隔。
筛查是“早发现”,而预防则是从源头减少感染可能。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约8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会感染一次HPV,但做好这几点,能大幅降低风险:
1.守护健康的第一条防线:接种HPV疫苗
全球已有多种获批的HPV疫苗可预防多种高危型HPV感染。接种后相关感染率大幅下降,能降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风险,世卫组织推荐9-14岁女性接种效果最佳,有性生活者接种也可预防未感染的亚型。
⒉.守护健康的第二条防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HPV感染风险约70%;
-减少性伴侣数量:性伴侣越多,感染HPV的概率越高;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能帮助身体更好地清除病毒;
⒊.守护健康的第三条防线:个人卫生与生活细节
- 避免共用贴身物品: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内裤等贴身物品,减少间接接触感染的可能。
- 注重私密处清洁:日常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过度使用洗液破坏阴道自然菌群平衡。
-误区1:没有症状就不用筛查?
错!HPV感染和早期宫颈病变几乎没有症状,等到出现阴道出血、异常分泌物等症状时,往往已到中晚期。定期筛查才是发现问题的唯一可靠方式。
-误区2:接种疫苗后就不用筛查?
错!目前的HPV疫苗无法覆盖所有高危型HPV,即使接种了疫苗,仍需按年龄规范筛查,二者缺一不可。
-误区3:只有女性才需要关注HPV?
错!男性也会感染HPV,可能引发生殖器疣、肛门癌、阴茎癌等,且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染给伴侣。虽然男性暂未推荐常规筛查,但做好预防(如接种疫苗、安全性行为)同样重要。
HPV感染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筛查、疏于预防。守护健康,从来都不是“亡羊补牢”,而是“未雨绸缪”。愿每个人都能重视HPV的筛查与预防,让“隐形杀手”无处遁形,用科学为自己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晖,王东雁,罗铭,等.《FIGO 2021妇癌报告》——子宫颈癌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2,38(5):538-544.
【2】郭勤浩,余敏,吴小华.2022年度妇科肿瘤诊治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2023,33(1):14-24.
【3】高福锋,张师前.子宫颈癌的预防与规范化诊疗[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3,51(3):258-263.
【4】梁凌云,杜辉,JEROMELB,等.基于人群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2,13(5):327-330.
【5】王慧芳,侍孝远.宫颈癌筛查技术对预防宫颈癌疾病的临床价值[J].名医,2022(20):69-71.
来源: 梁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