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成长阶段,多动行为屡见不鲜。不少孩子呈现出过度活跃的状态,难以长时间安静端坐,总是处于“一刻不得闲”的情形。这些行为常常被误判为“多动症”或者“注意力缺陷”,然而,实际上它们或许与感觉统合失调存在关联,特别是“感觉寻求”行为。感觉寻求行为属于一种主动探寻感官刺激的行为模式,体现为对某些感官刺激有着强烈需求。接下来,我们将从感觉统合失调的视角,深入剖析多动行为背后隐藏的感觉寻求问题,并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康复手段。

感觉统合失调与多动行为的内在联系

感觉统合失调属于神经系统发展迟缓的范畴,其特征是对多种感官刺激的处理方式出现异常。这些异常反应可能波及触觉、味觉、听觉、视觉、嗅觉、前庭觉以及本体觉等多个感官系统。对于部分孩子而言,感觉统合失调或许会致使他们出现“感觉寻求”行为,也就是主动寻求感官刺激的行为模式。

感觉寻求行为具有显著特点:
孩子会主动探寻感官刺激,比如频繁摇晃身体、不断旋转、尽情跑跳、反复触摸物体等,以此满足对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等感官刺激的需求。
对感官刺激存在强烈渴望,像对运动刺激过度依赖,或者对特定质地物体表现出浓厚兴趣。
由于对感官刺激的需求难以自我调控,进而呈现出过度活跃的状态。
这些行为常常被误解为“多动症”或“注意力缺陷”,但本质上,它们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的一种外在表现。借助科学的康复方法,能够帮助孩子逐步摆脱感觉寻求行为带来的困扰。

深入剖析感觉寻求行为的特点

感觉寻求行为是一种主动追求感官刺激的行为模式,体现为对某些感官刺激的强烈渴求,且可能涉及多个感官系统,涵盖触觉、本体觉、前庭觉等。以下为常见感觉寻求行为的具体表现:

触觉探寻

孩子对触觉刺激表现出强烈需求,会不停地触摸各类物体,如摆弄玩具泥、玩沙子等。对特定质地的物体格外感兴趣,像柔软的布料、毛绒玩具等,会反复触摸感受。

本体觉追逐

孩子对本体觉刺激有着强烈向往,会不断地跑跳、攀爬、摇晃身体。对某些运动刺激尤为热衷,例如喜欢在秋千上高高荡起,从高处纵身跳下,通过这些活动感受身体位置和运动状态的变化。

前庭觉追逐

孩子对前庭觉刺激需求旺盛,会不断地旋转身体、摇晃脑袋,热衷于乘坐过山车等刺激的游乐设施。对一些特定运动刺激兴趣浓厚,比如喜欢在旋转木马上欢快玩耍,享受旋转带来的刺激感受。

视觉与听觉探寻

孩子对视觉或听觉刺激表现出强烈需求,会不停地观看动画、玩电子游戏、听音乐。对某些特定的视觉或听觉刺激格外着迷,例如喜欢看闪烁的灯光,沉浸在响亮音乐的氛围中。

探寻感觉寻求行为的成因

感觉寻求行为的产生与感觉统合失调紧密相连,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感官处理异常

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对某些感官刺激的处理方式与众不同,为满足自身感官需求,会主动寻求感官刺激。比如,触觉敏感的孩子,触摸物体能让他们缓解身体上的不适感。

感官刺激需求

部分孩子因自身感官刺激的需求,主动去寻求刺激。每个孩子对感官刺激的需求程度和偏好不同,当现有环境无法满足其需求时,就会表现出感觉寻求行为。

神经系统异常处理机制

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在神经系统处理机制方面存在缺陷,这使得他们对感官刺激的需求与正常孩子有所差异。神经系统无法正常整合和处理感官信息,导致孩子通过过度寻求刺激来尝试平衡这种异常。

环境因素影响

孩子早期生命经历中,感官刺激的缺乏或过度刺激,都可能对感觉系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例如,长期处于单调环境,缺乏丰富感官刺激的孩子,可能会在后续成长中主动寻求更多刺激;而过度暴露在强烈刺激环境中的孩子,也可能因神经系统适应问题出现感觉寻求行为。

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

感官整合疗法

感官整合疗法是通过系统性的感官刺激训练,助力孩子建立正确感官处理方式的康复手段。借助该方法,孩子能够逐步适应不同的感官刺激,降低感觉寻求行为的发生频率。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是评估环节,运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全面了解孩子的感官处理能力,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接着制定治疗计划,依据评估结果,为孩子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感官整合疗法计划,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然后实施治疗,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感官刺激活动,如特定触觉、前庭觉、本体觉训练等,帮助孩子逐步适应不同的感官刺激。
最后进行评估和调整,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孩子的进展情况灵活调整治疗计划,确保治疗始终符合孩子的实际需求。

家庭感官游戏

家庭感官游戏是一种简便且有效的康复方法,可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开展。家长通过设计有趣的感官游戏,帮助孩子逐步适应不同的感官刺激,减少感觉寻求行为。例如:
触觉游戏方面,准备玩具泥、沙子、不同质地的布料等,让孩子通过触摸感受不同物体的质地,适应多样的触觉刺激。
本体觉游戏方面,开展单脚站立、平衡板练习、跟随节奏移动等活动,锻炼孩子对身体位置和运动状态的感知能力,适应不同的本体觉刺激。
前庭觉游戏方面,进行旋转、摇晃、过桥游戏等活动,刺激孩子的前庭觉,帮助他们适应不同的前庭觉刺激。

家庭支持的关键作用

理解与接纳

家长的理解与接纳是帮助孩子改善感觉寻求行为的首要步骤。只有当家长真正认识到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感官异常时,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支持与包容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更愿意配合康复治疗。

积极参与康复活动

家长的积极参与是康复成功的关键要素。通过参与感官整合疗法和家庭感官游戏,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逐步适应不同的感官刺激,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感觉寻求行为,促进康复进程。

建立日常生活常规

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来说,稳定的日常生活常规能给予他们安全感和可预测性。家长通过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进食习惯和活动安排,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感官刺激,减少因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安和过度寻求刺激的行为。

总结

多动行为并非仅仅是孩子“调皮”或“不听话”的表现,它很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的一种体现,尤其是“感觉寻求”行为。借助科学的康复方法,如感官整合疗法和家庭感官游戏,家长和康复工作者能够助力孩子逐步克服感觉寻求行为带来的困扰,建立健康的感官处理模式。

期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家长和康复工作者能更深入地理解感觉寻求行为的本质,为孩子提供恰当的康复支持。让我们携手共进,帮助孩子摆脱感觉统合失调的束缚,尽情享受健康快乐的童年时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本项目由2025年上海市静安区科普项目KP2025057资助

来源: 丽丫的康复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