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秋季万物收获,人体也进入“养收”阶段,此时若能抓住“秋收”的节奏调理身体,不仅能为冬季储备能量,能更让孩子的身高增长在换季时不“掉档”。从中医视角看,秋季养脾胃、补气血、防秋燥,正是为身高增长“添柴加火”的关键期。
**秋收养脾胃,**身高增长的“能量发动机”
中医认为,“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孩子长高靠的是气血充盈、骨骼强健,而脾胃功能直接决定营养能否转化为**“长骨能量”**。
秋季气候干燥,易出现**“脾胃失和”**,表现为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若不及时调理,营养吸收差,身高增长自然会“减速”。
01
饮食“温软淡”给脾胃减负增效
秋季应少吃生冷、油炸食物(如冰饮、炸鸡),避免脾胃受寒、积滞。推荐多吃温性、易消化的**“秋收食材”**:
✅南瓜:性温味甘,含丰富膳食纤维,能健脾养胃,可做南瓜粥、蒸南瓜;
✅山药:被中医称为“养胃圣品”,能补脾胃之气,搭配小米煮成小米山药粥,软糯好吸收;
✅莲子:健脾安神,秋季易心烦失眠,莲子百合粥既能养脾又能助眠,为生长激素分泌“铺路”。
02
用“药膳微调”唤醒脾胃功能
若孩子秋季出现舌苔厚、大便干、吃饭没胃口等“脾虚信号”,可试试简单药膳:
**✅山楂麦芽水:**山楂5g、炒麦芽10g煮水,加少许冰糖,饭前喝能开胃消积,让脾胃动力十足;
**✅四神汤:**茯苓、山药、莲子、芡实各10g,与瘦肉同炖,每周1-2次,健脾祛湿,帮营养“转化率”翻倍。
防燥补气血 为骨骼生长“添砖加瓦”
秋季**“燥邪当令”,易伤津液,导致气血不足。而中医讲“肾主骨生髓”,骨骼生长依赖肾精充盈,气血则是肾精的“加油站”。秋季补气血不是盲目“大补”,而是要“润燥生津、滋阴养肾”**,让气血顺畅资阳骨骼。
01
润燥食材“润”出好气血
干燥季节,孩子若常口干、便秘、皮肤干,会消化气血能量,影响长高。推荐多吃滋阴润燥的应季食物:
✅梨🍈:润肺生津,可蒸梨加川贝(适合咳嗽时),或者煮梨水当日常饮品;
✅银耳:被誉为“平民燕窝”,与百合、莲子同炖,滋阴润燥又补胶原蛋白,助力骨骼韧性;
✅黑芝麻:性平味甘,能补肾益精,把黑芝麻磨成粉加在粥里、酸奶中,每天吃一勺,悄悄给骨骼“补钙”。
02
气血双补“不上火”的秘诀
秋季进补易上火,需遵循**“清补”**原则:
早餐****喝红枣小米粥✅:红枣补气血,小米养脾胃,搭配一个水煮蛋,温而不燥;
晚餐****吃清蒸鲈鱼+菠菜✅:鱼肉补蛋白质,博灿含铁丰富(焯水后去除草酸),气血双补又易消化;
少吃辛辣、过咸食物(如辣椒、腌肉),避免耗伤津液,让气血“白白流失”。
顺应秋收作息 让生长激素“高效分泌”
中医强调**“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昼夜变化调整作息,能让身体在“收”的状态中积蓄能量,尤其是生长激素的分泌,更需要规律作息来“激活”。
**🌛⏰早睡养肾:**晚上9:30前入睡,此时是“肾经当令”,肾精得以滋养,而肾精充足才能推动骨骼生长;
**⛅🌅晨起拉伸:**早晨7点左右起床,做简单的“伸懒腰”“扩胸运动”,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度运动能让气血流通,带动骨骼舒展;
午后**“小歇”:**秋季易疲劳,中午可小憩20分钟(别超过30分钟),避免耗气,下午经历更充沛,运动效果也更好。
秋季长高“闭坑指南”,这些误区别踩
01
以为“秋补”=多吃肉
过量吃肉会导致脾胃积滞,反而影响营养吸收。中医讲究**“五谷为养”**,主食(如小米、燕麦、玉米)才是养脾的基础,肉蛋菜搭配养均衡。
02
忽视“秋燥伤津”影响睡眠
秋季干燥易导致孩子夜间口渴、咳嗽,打断深度睡眠,而生长激素在深度睡眠中分泌最旺盛。睡前1小时可喝少量温水,房间放加湿器(湿度保持50%左右),帮孩子睡个“安稳觉”。
03
天气转凉就减少户外运动
中医说“秋高气爽,宜动养阳”,秋季阳光温和,每天户外活动1小时,既能通过日晒补充维生素D,又能通过运动刺激骨骼生长,让气血在运动中更通畅。
**秋季不是身高增长的“停滞期”,而是“储备期”。**抓住“秋收”的机会,用中医只会调脾胃 、补气血、顺作息,让孩子在温润养护中持续“拔高”,为冬季和来年的生长打下坚实基础。
就像秋收的庄稼需要精心打理才能颗粒饱满,孩子的身高增长,也需要顺应时节的细心呵护,才能在岁月里悄悄拔尖儿~🌾🌾✨✨
来源: 成都西南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