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四是世界肾脏日,今年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日,主题是"您的肾脏OK吗?早期发现 保护肾脏健康"
我们都知道,肾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它承担着“趋利避害”的作用,能够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同时经过重吸收功能保留水份及其他有用物质。但肾脏和人去大多数器官一样,也不能避免遭受癌细胞的侵袭,今天我们来谈谈肾脏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肾癌。
平均每年3.9%的速度增长 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
在我们腰后这对形似蚕豆的肾脏里,每天约有180升体液被精密过滤。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净化工厂里,也可能有癌细胞的发生。
当某些肾细胞在数十年的工作中积累基因损伤,它们的遗传密码可能在某个时刻"程序错乱"。就像被篡改指令的机器人,这些失控细胞开始疯狂自我复制。最新《自然》子刊研究揭示,这种恶性转化往往与VHL、PBRM1等关键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这些基因原本负责监管细胞生长,一旦失守就会导致肿瘤野蛮生长。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统计显示,肾癌在我国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发病率为第二位,仅次于膀胱癌,发病率以年均3.9%的速度攀升,最新标化发病率已达6.7/10万,华北地区更是突破8.2/10万,成为威胁都市人群的新型健康杀手。
这个沉默的杀手展现出鲜明的性别偏好: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这与吸烟、职业暴露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但值得警惕的是,女性患者占比正以每年1.2%的速度上升,可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变迁有关。在儿童群体中,虽然肾母细胞瘤占儿童肾脏肿瘤的90%,但得益于精准医疗发展,5年生存率已从20年前的70%提升至92%。
8个肾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早期筛查靠彩超
数据显示,近六成的肾癌患者在确诊时毫无症状(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数据)。就像悄悄渗水的管道,当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腰痛和腰腹部肿块时,病情往往已进入中晚期。
以下是与肾癌有关的症状和体征:
l 血尿是最典型的危险信号,但它的出现就像坏掉的水龙头——可能时有时无,反而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l 持续腰酸背痛别总让腰椎间盘"背锅",如果血块排入输尿管可引起绞痛,特别是伴随莫名消瘦(半年内体重下降超5%需警惕)
l 男性若突然出现左侧或右侧精囊静脉曲张,可能是肿瘤分别侵及肾静脉或下腔静脉
l 可能出现发热、多血症、高钙血症等
l 食欲正常却面色苍白,可能是肿瘤在悄悄消耗血液
l 腰部出现包块。
l 小腿莫名浮肿,可能由静脉或者淋巴回流受阻引起,当心癌细胞阻断体液循环通道
l 没有外伤却出现骨痛或骨折等。可能是出现了骨转移的症状,偶尔也为首发症状。
值得警惕的是,经典的"腰痛-血尿-肿块"三联征就像彩票头奖——同时出现的概率不足8%。反而是看似普通的乏力、食欲下降,可能成为55%患者的首发症状。
但现代医学给了我们破局密钥,超过3/4的患者通常是通过常规体检,或其他原因检查而偶然发现,相当多的患者在确诊时无症状,且大部分为早期病变,预后良好。
记住,肾脏是"吃苦耐劳型"器官,当它发出明显求救信号,如前面提到的“典型三联症”时,往往已错过黄金干预期,后期治疗不仅风险大,还可能伴随着后遗症,如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所以我们必须从早期扼杀病变的机会!就像定期保养爱车,40岁后每年给肾脏做次"全身体检",才是对抗这个沉默杀手的最佳防御。
✓ 每年一次泌尿系超声检查,能发现85%的早期病变
✓ 如果彩超检测怀疑肾肿瘤,增强CT可精准识别小至1cm的肿瘤结节
✓ 新型液体活检技术,通过尿液就能捕捉癌细胞DNA踪迹
肾癌也有“三高”!这三大高危因素年轻人也需注意
1. 吸烟。首先,大量科学研究都认为,吸烟是导致肾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报告显示,每日吸烟超过20支的人群,肾癌风险飙升2.3倍。尼古丁代谢物通过尿液浓缩蓄积,直接损伤肾小管细胞DNA修复机制,相当于给致癌基因按下"启动键"。
2. 肥胖。《柳叶刀》全球肿瘤研究有数据显示,BMI每增加5kg/m²,肾癌风险就跳升25%。堆积的内脏脂肪不仅是储油罐,更是炎症因子工厂:IL-6、TNF-α等促癌因子持续冲刷肾脏,刺激血管异常增生,为肿瘤生长搭建"温床"。
3. 过量饮酒。每周酒精摄入超280克(相当于每日2两白酒),肾皮质血氧浓度骤降40%。乙醇代谢产生的乙醛会"绑架"肾脏解毒系统,迫使正常细胞开启异常增殖模式——欧洲泌尿协会警示,这类人群透明细胞癌发生率是常人的1.7倍。
除了这三高,暴露史和遗传史也需注意
4. 长期接触重金属的工人、石油化工工人、放射工作者等职业也被认为有增加肾癌发病的风险。曾用于造影剂的二氧化钍,其放射性衰变可持续释放α射线数十年,使接触者肾癌风险激增5.8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1类致癌物确认)。
5. 遗传因素。和所有癌症一样,肾癌也不会传染,一般情况下肾癌也是散发型,多数和遗传因素没有关系,但确实有一部分肾癌是具有遗传性的,约占全部肾癌的4%。以下是一些遗传基因:
◆ VHL基因突变者就像携带"定时闹钟",60%会在40岁前爆发多发性肾癌
◆ MET基因变异人群,患乳头状肾癌风险是普通人的200倍
◆ BHD综合征患者肾脏可能出现数十个微型肿瘤"巢穴"
值得警惕的是,35岁以下年轻患者中,32%同时存在肥胖+吸烟+熬夜三重危险因素(中国抗癌协会2023白皮书)。预防的关键在于:建立"代谢防火墙"——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可使肾癌风险降低18%;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其硫代葡萄糖苷可激活肾脏抗癌酶系统。记住,守护肾脏要从管理每个生活细节开始!
肾囊肿,肾结石,慢性肾炎,会发展成为肾癌吗?
您手中的体检报告上若出现以下这些诊断,先别慌张——让我们用科学放大镜,看看这些常见肾脏问题与癌变的真实距离。 :
肾囊肿 ≈ 水气球?
单纯性囊肿(占90%):就像肾脏表面鼓起的小水泡,超声显示边界清晰、内部透亮,这类囊肿癌变概率<0.3%(《美国放射学会指南》)。
复杂性囊肿:当B超发现囊壁增厚、内部有分隔或钙化时(Bosniak III-IV级),癌变风险升至40%-90%,需要增强CT/MRI进一步侦查。
肾结石 = 定时炸弹?
那些在肾脏里摩擦的"小砂轮",长期刺激确实可能引发局部炎症。但《欧洲泌尿学杂志》15年追踪研究显示:结石患者肾癌发生率仅比常人高1.3倍,且更多与共存的代谢综合征相关。真正要警惕的是反复感染导致的鳞状上皮化生,这种情况癌变风险会提升5-8倍。
慢性肾炎 → 肾癌?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持续20年以上的肾炎患者,肾癌风险比健康人高2.1倍。但真相藏在细节里:
▶ 主要风险来自终末期肾病患者(特别是透析超10年者);
▶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削弱抗癌防线;
▶ 控制尿蛋白<0.5g/天可使风险回落至正常水平。
记住,这些慢性肾病更像是身体亮起的黄灯,而非直接通向癌症的闸门。肾脏有基础疾病的朋友更需要每6个月做一次泌尿系超声+尿红细胞形态分析,让医生为您的肾脏健康精准导航。
来源: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