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13:眼肿瘤患者治疗后常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如何为不同程度视力受损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和生活指导,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核心观点一:按视力损伤程度分级康复策略。
观点解读:轻度患者通过视觉训练和光线调整改善视功能;中度需借助放大镜、盲杖等工具提升自理能力;重度患者重点训练触觉听觉替代,如用语音设备、触摸识别物品。
核心观点二:辅助工具与技能训练结合。
观点解读:针对中度视力损伤,推荐放大镜配合定向行走训练,同时教授烹饪、穿衣等生活技能,兼顾安全与便利。
核心观点三:触觉听觉补偿重建信息获取能力。
观点解读:失明患者通过触摸分辨物体形状材质,利用有声读物、语音助手获取外界信息,弥补视觉缺失。
核心观点四:心理支持与社会融入双管齐下。
观点解读:帮助患者正视视力变化,缓解焦虑;鼓励参与社区活动,建立社交网络,减少孤独感,增强适应信心。
核心观点五:定期随访,动态调整康复方案。
观点解读:根据视力变化和治疗效果,由医生、康复师等团队定期评估,及时优化训练计划和生活指导措施。
核心观点六:家属参与打造无障碍生活环境。
观点解读:教会家属护理技巧,如家居防撞设计、物品固定摆放,共同营造安全便利的生活空间,降低日常风险。
问题14:眼肿瘤治疗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放射性视网膜病变、干眼等,如何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预防和缓解这些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核心观点一:定期随访,及时治疗。
观点解读:眼肿瘤患者治疗后每3~6个月进行一次眼部专科检查,监测视力、眼表、视网膜病变等进展。例如干眼是放疗和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早期可每天热敷眼睑并轻轻按摩,促进睑板腺分泌油脂,改善泪膜稳定性。必要时,可以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或者保护角膜的眼用凝胶等。
核心观点二:联合药物治疗,控制病情。
观点解读:放化疗治疗眼部肿瘤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当患者出现放射性视网膜病变、角膜损伤、继发性青光眼等器质性病变时,可联合药物治疗提高疗效。例如抗VEGF 药物、糖皮质激素运用减少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形成;人工泪液、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角膜的愈合,保持眼表湿润。
核心观点三:必要时手术治疗,提高疗效。
观点解读:眼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可能会出现白内障、青光眼、放射性视网膜病导致网膜血管渗漏等,导致患者视力严重下降。对于白内障患者,可行超声乳化术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对于青光眼患者,可使用药物、激光或者手术等方式控制眼压。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放射性视网膜病变若出现血管渗漏,激光可精准封闭异常血管,减少出血和水肿,防止视力进一步受损,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核心观点四:患者教育,自我管理。
观点解读:向患者普及眼肿瘤治疗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应对并发症带来的心理负担。
问题15: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眼肿瘤患者,术后眼部的护理至关重要。怎样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眼部护理,避免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核心观点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触碰或沾水。
观点解读:术后应避免用手触摸眼部或让水接触伤口,防止细菌感染。医生允许前不可自行清洗,需用无菌纱布保护,发现渗液及时更换。
核心观点二: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药物。
观点解读:按时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药膏,用药前洗手,避免污染药瓶。不可随意停药或增减剂量,确保有效预防感染。
核心观点三:观察伤口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观点解读:教会患者识别红肿、流脓、剧痛等异常,发现后立即联系医生处理,避免延误治疗加重感染。
核心观点四:避免揉眼、剧烈运动及强光刺激。
观点解读:揉眼或剧烈活动可能导致伤口裂开,强光影响恢复。建议佩戴防护镜,减少用眼疲劳,保持环境光线柔和。
核心观点五:定期复查监测愈合情况。
观点解读:按医生要求复诊,检查伤口愈合进度,及时处理并发症。早期干预可减少后遗症风险,确保恢复效果。
核心观点六:增加维生素 A、维生素 C 及蛋白质摄入。
观点解读:适量补充胡萝卜、鱼类、鸡蛋等食物,促进眼部组织修复。避免辛辣油腻,保持均衡饮食助力康复。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