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7:放化疗在眼肿瘤治疗中也有应用,但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如何优化放化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核心观点一:个体化治疗,优化化疗方案。
观点解读:每个患者病情不同,需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和身体状况制订方案。可通过基因检测判断哪种药物更适合,避免无效治疗。比如对特定基因突变的肿瘤,选择针对性更强的化疗药,减少盲目用药的副作用。也可通过优化化疗途径,提高杀伤作用。比如利用超选择眼动脉介入化疗提高眼部药物浓度。
核心观点二:精准放疗技术,减少正常组织损伤。
观点解读:高精度放射线疗法(IMRT)、质子治疗、巩膜敷贴放疗等先进技术,像“精准制导”靶向肿瘤,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如视网膜、视神经)的损伤。
核心观点三:联合用药灵活调整剂量,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观点解读:同时或序贯使用两种或多种化疗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根据体重和体表面积,结合患者肝肾功能等全身情况个性化调整药物剂量,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核心观点四:保护正常组织,用保护剂护视功能。
观点解读:放疗前使用氨磷汀等保护剂,像给正常细胞穿“防弹衣”,减少损伤。尤其注意保护眼睛的视神经和晶状体,设计放疗路径时主动避开这些区域,最大限度保留视力。
核心观点五:多学科协作,制订全面方案。
观点解读:由肿瘤科、眼科、放射科等专家共同会诊。比如眼科医生评估视力受损风险,放疗科规划照射范围,肿瘤科调整化疗方案,最终制订出既能有效抗癌,又兼顾眼睛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个性化方案。
问题8:如何准确把握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眼肿瘤中的适用人群,提高治疗精准性?
核心观点一:基因检测筛选适用人群。
观点解读:靶向治疗前必须检测肿瘤的特定基因突变(如 BRAF、KIT 等),只有存在对应突变的患者才可能受益。免疫治疗则需通过 PD-L1 蛋白表达、微卫星不稳定等指标评估效果,相当于“先验身份再用药”,避免盲目治疗。
核心观点二:按病理分型匹配治疗策略。
观点解读:不同眼肿瘤类型(如黑色素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大。例如,脉络膜黑色素瘤可能适用某些靶向药,而淋巴瘤可能更适合免疫治疗,需根据病理报告“对号入座”。
核心观点三:多学科团队制订个体化方案。
观点解读:治疗需要眼科、肿瘤科、放疗科等多领域专家协作。例如,有的患者需先手术再配合靶向药,有的可能需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团队讨论能找出最优组合。
核心观点四:动态监测及时调整治疗。
观点解读:治疗中要定期做影像检查(如眼部 B 超、MRI)和血液基因检测。若发现肿瘤缩小或基因变化,可调整药物剂量;若出现耐药或严重副作用,则需快速更换方案。
核心观点五:难治患者优先参与临床试验。
观点解读:对常规治疗无效、复发的眼肿瘤患者,推荐尝试临床试验中的新药或新疗法。这些研究往往提供前沿治疗方案,并严格监控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争取更多机会。
问题9:在多学科整合诊治(MDT to HIM)模式下,眼科、病理科、放疗科等多个科室如何紧密协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服务?
核心观点一:明确分工,各科室精准完成专业任务。
观点解读:眼科负责检查患者眼部情况并制订初步方案,病理科确定肿瘤类型和分子特征,放疗科设计精准的放疗计划。每个科室发挥专长,确保诊断和治疗环节准确高效。
核心观点二:多学科定期讨论,制订个性化方案。
观点解读:眼科、病理科、放疗科等专家定期开会,结合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共同决定手术、放疗等治疗顺序和组合方式,避免单一科室决策的局限性,提高治疗效果。
核心观点三:共享医疗信息,实时调整治疗策略。
观点解读:通过统一平台共享患者的检查报告、影像资料等,各科室能随时查看最新数据,及时沟通治疗效果和问题,动态优化治疗方案,减少延误和重复检查。
核心观点四:重视患者教育,全程提供心理支持。
观点解读:各科室协作向患者解释治疗流程和注意事项,帮助患者理解并配合治疗;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减轻治疗焦虑,提升治疗信心和满意度。
核心观点五:整合资源,实现治疗效率最大化。
观点解读:通过分工协作、信息互通和多学科讨论,将不同科室的技术和资源高效整合,既能缩短诊疗时间,又能减少治疗副作用,最终让患者获得更优质的服务。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