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跟随“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来到了大洋37航次第一航段的现场,见识到了会分身还爱吃肉的棘皮动物——海星。今天我们继续乘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大洋35航次第一航段的现场,跟海百合打声招呼吧~
你可能在海洋生物类博物馆看到过海百合的化石,它不仅外貌像植物,就连名字都像,所以它到底是一种植物还是动物呢?
长得像植物的海中活化石
图为蛟龙号在大洋35航次第一航段现场拍摄到的海百合
海百合的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还有像植物茎一样的柄,柄上端羽状的东西是它们的触手,很像蕨类的叶子,就是触手经常会让人误认为它们是植物。虽然长得像植物,但海百合是正儿八经的动物,而且是棘皮动物中最古老的种类,最早出现的时间约为5.2亿年前,比恐龙出现的时间还要早。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海百合的身影。有的海百合生活在浅海沿岸,有的生活在深海中。因为海水的扰动,海百合在死亡以后,身体很难完整保存下来,而这些钙质茎、冠较相对容易保存下来成为化石。而由于这些化石的形态类似螺丝钉,因此在一些文学作品或者新闻报道中,作者为了吸引眼球,常会将其解读为“上古螺丝钉”。
铜板状海百合化石
“上古螺丝钉”——海百合化石
海百合不会轻易“狗带”
海百合常年扎根海底,是典型的滤食者,以海水中的小动物为食。由于长得太像植物,海百合经常会遭到虾兵蟹将、海星、海胆之类的袭击、啃食。但是你以为这样它们就会一命呜呼了吗?不,海百合绝不会这么轻易的狗带(go die)!
因为具有棘皮动物独特的超强再生功能,当海百合的身体局部受伤时,可以在短时间内生长出新的组织、触手,甚至肠道。而那些不幸被咬断了“茎”,只留下了花朵般触手的海百合,也会获得新生,变成能移动的“花朵”。为了更好地生存,它们在白天会钻进石缝里躲藏起来,到了夜晚才偷偷摸摸成群出洞,伸展着自己的腕, 静候着送上门的猎物。
静若处子,动若“疯草”
海百合外观可分根、茎(柄)、冠3个部分。海百合的冠包括萼(即体盘)和腕两部分。萼像一个花托,包含了海百合的消化器官和繁殖器官。萼上面有腕,腕上有大量像羽毛一样的羽枝,可以用来捕捉水中的浮游生物。
海百合的身体结构
现存的海百合根据有没有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柄海百合,一类是无柄海百合。有柄海百合有着长长的柄,并通过末端的吸盘附着在海底的岩石、珊瑚礁上,细细的腕从“花托”中伸出,像风车一样迎着水流摆动,捕捉海里的小动物。有一些海百合还会有根状的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它在海底岩石表面的抓地力。无柄海百合没有长长的柄,而是长着几条小根或腕,既可以浮动又可以固定在海底的礁石上。腕的数量因海百合的种类而不同,最少的只有2条,最多的多达200余条。无柄海百合像游吟诗人一样,在海里四处漂流,寻找着“诗和远方”。听上去好像很美好,但小编觉得游动起来的海百合像群魔乱舞一样,会比静态的海百合多出一丝惊悚感。
一幅岁月静好模样的有柄海百合
在远古时代,海百合的种类很多,目前发现的化石种就有5000多种,后来因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约2.5亿年前),超过90%的海洋生物灭绝,海百合也不例外。海百合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考古价值,是因为海百合对其生存的环境要求极其苛刻,能成为完整化石存世的极其稀少,也非常珍贵。这些珍贵的海百合化石在地下沉睡了几亿年的时间,如今依然栩栩如生,不仅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也逐渐成为化石收藏家的珍品,甚至被当作工艺品摆放。
栩栩如生的海百合化石
图片、参考资料来源于网络
来源: 大洋样品馆 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