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花似锦的自然界中,蜂鸟以其独特的飞行方式和娇小的身姿,成为众多鸟类中的佼佼者。它们如同微型直升机一般,在花丛间灵活穿梭,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飞行技巧。蜂鸟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在它们迅速振翅时,会发出类似蜜蜂的嗡嗡声,这种声音不仅为它们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也成了它们独特的标志。然而,这背后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蜂鸟那高耗能的身体若得不到及时的花蜜补充,仅需两小时便可能因饥饿而死亡。

蜂鸟对花蜜的依赖程度超乎想象。为了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它们约90%的飞行时间都用在了花丛间盘旋觅食上。这些花蜜,实质上就是糖水,但对于蜂鸟来说,却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它们对花蜜的需求量极大,几乎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然而,蜂鸟的食谱并非仅限于花蜜,它们也会捕食如蚊子、苍蝇、蚋和蚜虫等昆虫来补充营养。曾有研究员在一只蜂鸟的胃里发现了多达50只的昆虫,这足以证明蜂鸟在饥饿时的捕食能力之强。如果人类的能量代谢率与蜂鸟相当,那么我们每天可能需要摄入相当于300个汉堡的热量才能满足基本需求,这一数字无疑令人震惊。

蜂鸟的种类繁多,科学家已经鉴定出的蜂鸟种类至少有343种,这使得它们成为鸟类中的第二大家族。尽管这一数据令人惊叹,但蜂鸟的栖息地却相对有限,它们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在这些区域内,有些蜂鸟会进行长达800公里的季节性迁徙,而另一些则选择全年留守原地。这种迁徙与留守的习性,使得蜂鸟在不同地域展现出了多样化的生活状态。

蜂鸟的攻击性也是它们的一大特点。它们对后院中的花蜜喂食器有着强烈的占有欲,会毫不犹豫地赶走其他试图靠近的蜂鸟。甚至当面对体型更大的鸟类时,蜂鸟也毫不畏惧,只要觉得自己的地盘受到了威胁,它们就会勇敢地发起攻击,无论是乌鸦、鹰还是其他猛禽,都可能成为它们的对手。这种勇敢而好斗的性格,使得蜂鸟在鸟类世界中独树一帜。

在蜂鸟家族中,蜜蜂蜂鸟无疑是最娇小的一员。它们的身长仅5至6厘米,体重更是轻得惊人,不到2克。然而,正是这样娇小的身躯,却蕴含着惊人的飞行能力。在空中捕食时,虽然红隼、翠鸟和鱼鹰等鸟类也会采用盘旋飞行的方式,但它们的盘旋技巧与蜂鸟相比,却相形见绌。蜂鸟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出色的盘旋能力,关键在于它们独特的振翅方式。蜂鸟以画数字8的方式前后振翅,这种振翅方式使得它们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升力和前进的动力。因此,蜂鸟不仅能够向前、左、右、上和下进行飞行,还能倒着飞、上下颠倒飞,甚至在空中做出后翻等高难度动作。这种飞行能力在鸟类中堪称一绝。

蜜蜂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之一,身长仅5至6厘米,体重则不到2克。

蜂鸟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出色的飞行能力,离不开它们独特的身体构造。蜂鸟的骨骼接合处并不多,这减轻了多余的肌肉重量,使得它们的身体更加轻盈。同时,蜂鸟的骨头呈空心状,这进一步减轻了它们的体重,为飞行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此外,蜂鸟的指骨坚固而细长,能够保持翅膀的稳定性,并在困难的飞行动作下提供良好的运动控制力。它们的小脚虽然减少了飞行阻力,但也意味着蜂鸟无法像其他鸟类那样行走。不过,它们能够栖息在树枝上,通过横向曳足而行的方式移动。

蜂鸟的肩胛骨关节也是它们飞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关节能够旋转约180度,使得蜂鸟能够做出各种惊人的飞行动作。此外,蜂鸟的红细胞极小,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较大,这使得氧气能够快速地传输至飞翔肌,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蜂鸟的舌头也是它们独特之处之一。舌尖分叉且带有纤毛,这使得蜂鸟能够以每秒10到15次的速度快速舔食花蜜。而它们扩大的心脏,每分钟能够跳动逾1200次,为飞翔肌注入更多的血液,确保飞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蜂鸟的胸肌也是它们身体构造中的一大亮点。这些胸肌占了蜂鸟体重的25%以上,使得蜂鸟成为全世界胸肌与体重比例最大的鸟类。这种强健的胸肌为蜂鸟的飞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自由翱翔。

除了独特的身体构造外,蜂鸟还有着许多令人惊叹的习性。例如,它们的寿命相对较短,多数蜂鸟活不到一年。而那些能够活过一年的蜂鸟,通常也只能活到四年左右。然而,这并没有影响蜂鸟在求偶时的炫耀行为。为了吸引异性,蜂鸟会以每分钟100千米的速度冲向地面,展示出它们惊人的飞行速度和勇气。而在正常情况下,蜂鸟的飞行速度通常只在每小时30至75千米之间。

蜂鸟所造访的花朵也大多相当娇弱。每当蜂鸟停留在这些花朵上时,花瓣便会因为无法承受它们的重量而掉落。然而,这并没有影响蜂鸟对花蜜的热爱和追求。它们依然会在花丛间穿梭,寻找那些能够为自己提供能量的花蜜。

在适当的光线下,从特定的角度观察蜂鸟,你会发现它们的羽毛呈现出美丽的金属色泽。这种色彩是由一小部分的黑色素(通常呈黑或棕色)和羽毛中的微小气泡结合后折射光线所形成的。这种彩虹般灿烂的斑斓颜色,使得蜂鸟在鸟类中更加引人注目。然而,这种美丽的羽毛也曾给蜂鸟带来了灾难。在19世纪后期,人们对蜂鸟羽毛的过度追求,导致许多蜂鸟种类在未经科学鉴定之前就已经灭绝。这一历史教训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物,让它们在自然界中继续绽放光彩。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监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