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要开十几公里的隧道我受不了了!”近日,四川乐汉高速上一名女子的求救声,让“幽闭恐惧症”这一话题再次走进公众视野。女子驾车驶入长达十余公里的隧道群后,突然出现胸口发闷、双手哆嗦、无法握稳方向盘的症状,甚至想弃车步行十公里离开隧道,幸得民警及时救援才化险为夷。这起事件不仅牵动着人们的心,更引出了四个关键问题:什么是幽闭恐惧症?国内最长的隧道有多少公里?幽闭恐惧症该如何防治?若在隧道中突发症状又该怎么处理?

 

一、什么是幽闭恐惧症?并非“胆小”,而是需要重视的心理障碍

 

很多人误以为“怕封闭空间”就是胆小,实则不然,幽闭恐惧症是一种经过医学界定的焦虑障碍,属于特定恐惧症的范畴。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定义,幽闭恐惧症是指个体对电梯、地铁、飞机、狭小房间、长隧道等封闭或半封闭空间,产生过度且不合理的恐惧,同时伴随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从生理表现来看,患者在接触恐惧场景时,会出现心跳加速(每分钟可超过100次)、呼吸急促(甚至出现过度通气)、出汗、手脚冰凉或颤抖、胸口压迫感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恶心、晕厥,就像上述事件中的女子,双手哆嗦到无法控制方向盘,正是典型的生理应激反应。

 

从心理表现来看,患者会产生“无法逃离”“会发生危险”的极端担忧,比如在隧道中会担心“隧道坍塌”“自己窒息”,即便知道这些担忧没有现实依据,也无法控制恐惧情绪,进而可能出现逃避行为——比如刻意绕开隧道、拒绝乘坐电梯,严重时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需要明确的是,幽闭恐惧症的成因并非单一。部分患者与过往经历相关,比如童年时曾被困在狭小空间(如衣柜、电梯),留下心理创伤;也有患者与性格特质有关,内向、敏感、容易焦虑的人群,患病概率相对更高;此外,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水平异常),也可能导致恐惧反应的过度激活。据统计,全球约有2%5%的人受到不同程度幽闭恐惧症的困扰,它不是“矫情”,而是需要理解和科学应对的心理问题。

 

二、国内最长隧道超18公里!这些长隧道对患者是“隐形挑战”

 

了解幽闭恐惧症后,不难理解为何长隧道会成为“触发源”——隧道越长,封闭环境持续时间越久,患者的恐惧情绪越容易累积。那么,国内目前最长的隧道是哪一条?它的长度对患者又意味着什么?

 

目前,国内已通车的最长公路隧道是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位于陕西西安至安康的高速公路上,单洞长度达18.02公里,双洞总长36.04公里,2007年通车后至今保持着“中国最长公路隧道”的纪录。驾车通过这条隧道,即使以100公里/小时的限速行驶,也需要近11分钟才能走完单洞;若遇到车流缓慢的情况,通行时间可能超过15分钟。

 

除了终南山隧道,国内还有多条“十公里级”的长隧道:比如四川的雅西高速泥巴山隧道(单洞长10.04公里)、福建的厦蓉高速雷公山隧道(单洞长11.36公里),以及此次事件涉及的乐汉高速汉源东至金口河段——该路段隧道群密集,单条隧道最长约12公里,连续隧道总长超过20公里,对幽闭恐惧症患者而言,相当于要在封闭环境中持续行驶1520分钟,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这些长隧道的建设,是我国交通工程的重大突破,极大缩短了区域通行时间,但也客观上对特殊人群的出行提出了挑战。对幽闭恐惧症患者来说,“十几公里的黑暗隧道”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心理上的“漫长煎熬”,这也是为何此类事件多发生在长隧道路段的原因。

 

三、幽闭恐惧症能防治吗?提前干预是关键

 

很多人担心:“得了幽闭恐惧症是不是一辈子都要躲着封闭空间?”其实并非如此,幽闭恐惧症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症状都能得到有效缓解,甚至恢复正常生活。

 

预防:从“减少刺激”到“心理建设”

 

预防的核心是“避免恐惧场景的过度刺激”,同时做好日常心理调节:

 

提前规避风险场景:若已知自己对封闭空间敏感,出行前要主动规划路线,通过导航APP查询“隧道长度”“是否有替代路线(如国道)”,尽量避开10公里以上的长隧道;乘坐公共交通时,优先选择靠窗、靠近车门的位置,减少“无法逃离”的压迫感。

日常心理训练:通过“渐进式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比如每天花10分钟,从脚趾到头部逐部位绷紧再放松,帮助身体适应“紧张放松”的节奏;也可以尝试“正念呼吸”,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屏息2秒,再用嘴巴呼气6秒,通过控制呼吸稳定情绪,降低对封闭空间的敏感度。

避免“自我暗示强化”:不要反复想“我肯定会怕隧道”“我会在电梯里晕倒”,这种负面暗示会加重恐惧;反而可以告诉自己“上次通过短隧道很顺利”“封闭空间是安全的”,用积极暗示逐步降低心理防线。

 

治疗:专业干预让“恐惧”脱敏

 

若已经出现明显的恐惧症状,影响到正常生活,需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治疗或医疗帮助:

 

认知行为疗法(CBT):这是治疗幽闭恐惧症的一线方法,其中的“系统脱敏疗法”效果显著。比如让患者先看隧道的图片(轻度刺激),适应后再听隧道内的车流声(中度刺激),接着在模拟隧道环境中停留(重度刺激),最后尝试实际通过短隧道,逐步让身体和心理对“封闭空间”脱敏。临床数据显示,经过812次系统脱敏治疗,约70%的患者能显著改善症状。

药物辅助治疗:若患者焦虑症状严重,比如出现频繁晕厥、无法入睡,医生可能会短期开具抗焦虑药物(如劳拉西泮)或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帮助缓解生理反应;但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购买服用。

家庭支持不可少: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很重要,不要说“你就是胆小”“别矫情”,而是要陪伴患者尝试“小目标”——比如先一起通过3公里的短隧道,过程中给予鼓励,让患者感受到“有人支持,封闭空间并不可怕”。

 

四、隧道中突发幽闭恐惧症?记住这“五步处理法”,保命又安全

 

如果像上述事件中的女子一样,在隧道中突然发作幽闭恐惧症,慌乱弃车步行是绝对不可取的——高速隧道内车流快、光线暗,步行极易引发追尾、碰撞事故,2023年湖北曾发生过一起类似事件:一名男子隧道内弃车后,被后方车辆撞倒,造成重伤。正确的做法是记住以下“五步处理法”,既保护自己,也不影响交通:

 

第一步:立即开启“安全信号”,稳定车辆

 

首先要保持冷静,双手尽量握稳方向盘(若手抖严重,可放缓车速),同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双闪) ,让后方车辆知晓“前方车辆有异常”,提前减速避让;若车辆仍能移动,缓慢将车驶入隧道内的应急车道(隧道两侧通常设有宽1.52米的应急车道,地面有黄色标线),避免停在主车道影响交通。

 

第二步:做好“安全防护”,避免二次事故

 

车辆停稳后,立即拉起手刹,若为手动挡车辆需挂入空挡或倒挡;然后从后备箱取出三角警示牌,在车后50100米处摆放(隧道内光线暗,警示牌需摆放在更显眼的位置,建议距离车后100米),提醒后方车辆提前变道;最后,所有乘车人员要从右侧车门下车(避免从左侧下车被车流撞到),走到隧道壁旁的“紧急避险区”(部分长隧道内每隔500米设有带防护栏的避险区),远离车流。

 

第三步:及时报警求助,说清关键信息

 

拨打高速公路救援电话12122(全国统一高速救援电话,比110更专业),报警时要清晰说明三个关键信息:

 

1. 所在位置:报出隧道名称(如“终南山隧道西安方向”)、距离隧道入口/出口的公里数(隧道内每隔500米有“里程牌”,如“K125 300”,可通过里程牌确定位置);

2. 自身情况:明确说“我有幽闭恐惧症,现在无法开车,需要帮助”;

3. 车辆信息:报出车牌号、车辆颜色、是否有同行人员,方便民警快速定位。

 

报警后,可留在避险区等待,不要随意走动;若手机有信号,可打开视频通话,让民警通过画面确认你的位置和状态,同时民警也会通过电话安抚你的情绪,比如指导你“深呼吸,看着隧道壁上的灯光,想象自己在慢慢靠近出口”。

 

第四步:用“临时缓解法”稳住情绪

 

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若恐惧情绪加剧,可尝试“333感官法”快速平复:

 

用眼睛看:在隧道内找3样能让你安心的东西,比如应急灯的灯光、墙上的安全标识、自己的手机壳;

用耳朵听:专注听3种声音,比如自己的呼吸声、隧道内远处的车流声、手机里舒缓的音乐(提前下载轻音乐,发作时打开);

用手触摸:触摸身边3样有质感的东西,比如应急栏杆的冰凉触感、自己衣服的布料、随身携带的钥匙串。通过“聚焦感官”,能快速将注意力从“恐惧”转移到“当下的安全环境”,缓解焦虑。

 

第五步:救援到达后,配合处理后续

 

民警或救援人员到达后,会先确认你的安全,若你仍无法驾驶,可告知民警“需要代驾车辆驶离隧道”——像此次乐汉高速事件中,民警就主动提出“代驾”,将女子的车开出隧道群;若身体不适,也可要求前往附近医院检查,确保无大碍后再规划后续行程。

 

结语:理解与科学应对,让“封闭空间”不再可怕

 

四川乐汉高速的隧道惊魂事件,是一次警示,更是一次科普。幽闭恐惧症不是“胆小”,而是需要被重视的心理障碍;长隧道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通过提前规划避开的挑战。无论是患者自身的预防治疗,还是突发状况时的正确处理,核心都在于“科学认知”与“冷静应对”。

 

随着我国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长隧道、长地铁线路会越来越多,但只要我们多一份对特殊人群的理解,多一份对“幽闭恐惧症”的认知,就能让每一次出行——无论是穿过18公里的终南山隧道,还是走进小小的电梯——都少一份恐惧,多一份安心。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