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这右上腹闷疼快半个月了,以为是犯了老胃病,吃了胃药也不管用......”上周三上午,在湖南妇女儿童医院普外科门诊,45岁的张阿姨(化名)攥着病历本,眉头皱成一团。直到做了腹部B超,她才瞪大眼睛:“原来不是胃的问题,是胆囊里长石头了?”
右上腹隐痛别硬扛:胆囊结石的5个“预警信号”
张阿姨的情况太常见了。我国成人胆囊结石发病率超过10%,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1个“石头胆囊”。但因为早期症状像胃病,很多人拖到疼得打滚才来医院,甚至引发更危险的并发症。
作为每天和胆囊疾病打交道的普外科医生,我总结了几个关键信号,出现2个以上就得警惕:
1. 右上腹“闷胀痛”:像有块石头压着,尤其吃完油炸食品、火锅后加重;
2. 右边肩膀/后背“串着疼”:胆囊和右肩背部神经相连,结石刺激时疼痛会“跑”到后背;
3. 吃油腻就“拉肚子”:胆囊储存的胆汁是消化脂肪的关键,结石堵着胆汁流不畅,吃了肥肉、鸡蛋就容易腹泻;
4. 突然“胆绞痛”:剧烈刀割样疼,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这是结石卡在胆囊管“卡壳”了;
5. 眼白/皮肤发黄:严重时结石堵住胆管,胆汁排不出去,会出现黄疸。
张阿姨就是典型的“拖延型”患者——平时爱吃炸货、不爱吃早餐,五年前体检就提示“胆囊壁毛糙”,但她觉得“没症状不用管”,直到最近疼得吃不下饭才来。检查发现,她的胆囊里已经长满了黄豆大小的结石,还合并了慢性胆囊炎。“再拖下去,可能诱发胰腺炎,甚至增加胆囊癌风险。”
胆囊结石要不要切?这些误区要避开!
“医生,能不能吃药把石头排出来?”“切了胆囊会不会影响消化?”门诊里,患者总爱问这些问题。张阿姨也纠结:“我听说有人切了胆囊,后来消化不好,能不切吗?”
其实,胆囊结石的治疗要看“三个关键点”:
1.有没有症状:没症状的静止结石,可以定期观察(每6个月做一次B超);但如果频繁疼、影响生活,必须手术。
2.结石大小和数量:结石直径>2cm、胆囊里满是石头(充满型结石),癌变风险高,建议尽早切。
3.有没有并发症:出现过胰腺炎、胆管炎,或者胆囊壁明显增厚(>4mm),别犹豫,手术是唯一选择。
至于“切了胆囊影响消化”的说法,张阿姨术后一周来复查时笑着说:“刚开始喝稀粥都怕,现在能吃软面条了!医生说我适应得不错。”
其实,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真正分泌胆汁的是肝脏。切除胆囊后,身体会逐渐适应,大部分人1-3个月就能恢复正常饮食(当然,术后1个月内还是要清淡些)。
草莓医院普外科:微创切胆囊,24小时就能出院!
考虑到张阿姨的结石情况,湖南妇女儿童医院普外科团队建议做“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这是目前最主流的微创手术——只在肚子上打3个0.5-1cm的小孔,用高清镜头和精细器械操作,不用开大刀。
手术当天,张阿姨8点进手术室,9点半就回到病房,全程几乎没怎么疼。术后6小时就能下床走动,第二天早上喝了小米粥,下午就办了出院。“早知道这么轻松,我早该来医院了!”她笑着说。
胆囊结石不是“小毛病”,拖着不治可能从“石头”变成“大麻烦”。如果您或家人有右上腹隐痛、吃油腻不适的症状,赶紧做个B超查一查。湖南妇女儿童医院普外科的微创技术成熟,从检查到手术再到康复,全程有专人跟进,让您少遭罪、早安心!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黄倩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黄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