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个有意思的话题——春笋、冬笋、雷笋……这些鲜嫩的竹笋,为什么刚挖出来时鲜掉眉毛,放两天就可能又老又涩?咱们常说的“保鲜”,到底在保什么?今天就从“鲜从哪来”“为啥易坏”“怎么保鲜”“科技新招”四个方面,把这事说明白。

一、竹笋的“鲜”从哪里来?

从李渔夸它“蔬食第一品”,到汪曾祺写“腌笃鲜能救命”,中国人吃笋的执念刻在DNA里。但今人更懂藏在鲜味里的健康密码。那么问题来了,那股清鲜脆嫩的感觉,到底从哪来?其实是“四大功臣”在发力。

第一功臣是“鲜味主力”——游离氨基酸。特别是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前者就像鲜味界的“主角”,后者更是味精的主要成分。这俩在竹笋里含量特别高,一口下去,鲜味直接在嘴里“炸开”。

第二功臣是“鲜味放大器”——核苷酸。比如5'-鸟苷酸,它单独鲜味不算强,但和氨基酸搭在一起,能让鲜味翻好几倍,就像给鲜味加了“放大器”。

第三功臣是“风味调和师”——少量的葡萄糖和草酸,它们联手压住可能出现的苦涩,让鲜味更圆润。

最后是“口感加分项”——脆嫩的质地。新鲜竹笋水分足,鲜味混着汁水在嘴里散开,这才是完整的“鲜”体验。

二、竹笋为啥这么“娇贵”,放不住?

不过有个关键,这股鲜劲儿特别“短命”。刚挖出来的竹笋鲜味最浓,放得越久,氨基酸会变少,纤维变粗,甚至会冒出苦味,所以——保鲜,首先要保住这股“鲜”!

要说竹笋有多“娇贵”?它就像个“停不下来的活力宝宝”,挖出来后还在“拼命活动”,这恰恰是它容易坏的原因。

第一,呼吸太旺盛。竹笋是活的,挖出来后还在不停消耗糖分、氨基酸这些鲜味物质。我们做过实验,常温放置的鲜笋48小时后纤维化程度超过40%,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口感变老变硬。

第二,容易“生锈变色”。竹笋里有种叫“多酚氧化酶”的物质,一旦表皮受伤或接触空气,就会让笋肉变黄变褐,像“生锈”一样;同时,纤维会快速木质化,本来脆嫩的笋,几小时就可能变得又老又硬。

第三,水分留不住,还招“细菌大军”。竹笋含水量超过90%,外皮破一点,水分就哗哗流失,变得萎蔫;加上它本身营养丰富,细菌、霉菌赶来“聚餐”,很快就会腐烂发臭。

这么一来,常温下的竹笋,鲜度最多撑1-3天,堪称“舌尖上的倒计时”,这就是为啥必须给它“特殊照顾”。

三、想留住鲜笋,家庭和工厂都怎么做

先说说咱们家里能做的。冰箱冷藏法:把竹笋表面水分擦干,用保鲜膜或保鲜袋包裹严实,放入冰箱冷藏室。低温能有效降低竹笋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活性,保鲜期可达1-2周。

工厂里的办法更“工业化”。比如“冷链保鲜”,从挖出来就快速降温,全程用冷藏车、冷库运输,能最大程度保持新鲜,适合短途运输,但成本高。

商品化的竹笋产品里,清水罐头是个好办法。竹笋煮熟后装罐,高温杀菌密封,常温能放1-2年,不过口感会比鲜笋要软。还有“速冻保鲜”,用超低温快速冻结,能存1年左右,超市里的冷冻笋大多这么来的。

另外,还有我们熟悉的笋干、酸笋。笋干是脱水保存,酸笋是发酵腌制,虽然风味变了,但能存很久,各有各的特色。

四、科技新招

最近几年,科学家们给竹笋保鲜想出了不少“黑科技”。

比如气调包装技术:通过改变包装内的气体成分,降低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竹笋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生长。

液氮速冻保鲜:通过液氮的极低温,在短时间内将竹笋中心温度降至 - 18℃以下,使细胞内水分形成微小冰晶,减少细胞破裂和汁液流失,从而保留竹笋的口感、营养和色泽。

另外,涂膜保鲜也是新兴技术之一,在竹笋表面涂抹可食用的壳聚糖涂膜,形成一层保护膜,既能减少水分散失,又能隔绝氧气,效果显著。

保鲜,是为了留住那口“春天的味道”

说到底,竹笋保鲜的背后,是我们对“鲜”的追求。从工厂的冷链罐头,到实验室的黑科技,都是为了让这口来自山林的鲜嫩,能走得更远、存得更久。下次吃竹笋的时候,你不妨想想:它经历了哪些“保鲜守护”,才来到你的餐桌呢?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本文作者:姚曦 国家林草局国际竹藤中心 副研究员

创作团队:中国林学会·森态未来科普团队

审核专家:汤锋 教授 国际竹藤中心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合出品:中国林学会

支持单位:国际竹藤中心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