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电脑屏幕的冷光映着未完成的策划案,手指悬在删除键上方迟迟未落。“反正做不好,不如算了”的念头刚冒出来,身体就先一步合上电脑——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在你的生活里反复上演?考证背单词时,第三周的APP打卡记录永远停在“未完成”;健身房办卡后,器械区的镜子照不到坚持超过半个月的身影;就连追剧,看到第5集发现剧情平淡,都能成为立刻弃剧的理由。为什么我们总在“再坚持一下”和“算了吧”之间摇摆不定?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背后的神经机制和心理规律。

一、易得性偏差:大脑的认知捷径

人们会根据认知上易得的程度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由于受记忆力或知识的局限,人们在进行预测和决策时,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能够凭想象构造而得到的信息。

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所占比重过大,而忽略其他有助于形成正确评估的重要信息。这是因为认知需要耗费能量,所以大脑倾向于更简单能得到的结论,能不用脑就不用脑。

这种心理偏差会导致我们对事物发生概率的错误判断,使我们更倾向于做出容易的决定,而不是更有价值的决定。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观察到这种现象:越接地气的例子越容易被接受,因为近期近距离的体验,让人更愿意相信是真的。

二、神经机制:大脑中的“放弃开关”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存在特定的神经环路调节放弃行为。研究发现,小鼠长期暴露在具有不可控结果的环境中,其行为会从行动到不行动逐渐转变。这种行为转变不是由疼痛脱敏、肌肉疲劳、快感缺乏或习得性无助引起的。

研究指出,投射到眶额叶皮层内GABA能神经元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是应对长期的不可控环境而转换行为的适应性决策的关键调节器。

在眶额叶皮层中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和下调α1受体,会导致驱动行动所需的抑制性神经元的数量和活动的减少,从而使行为模式转变为无行动。

三、四种心理陷阱:放弃行为的幕后推手

那些突然袭来的放弃冲动,主要是由四种心理机制在暗中操控。

习得性无助就像大脑的“投降程序”。当成长中充斥着“被否定-尝试失败-再否定”的循环,大脑就会形成“我注定做不好”的神经回路,遇到困难时自动启动“投降程序”。

完美主义则是用放弃逃避不完美。我们总觉得“要做就做到100分,不然宁可不做”,却不知这种极端心态,不过是恐惧失败的遮羞布。

即时满足陷阱源于大脑的“偷懒机制”。刷短视频时,大脑1秒就能收获点赞和评论的快感;但学新技能,可能要3个月才能看到一点成果。

低自我效能感让我们不敢相信“我能行”。完成了80%的工作,却因为20%的瑕疵陷入自我怀疑;明明通过了考试,却觉得只是运气好。

四、破解之道:如何对抗放弃冲动

那些想要放弃的瞬间,其实藏着改变的转机。当焦虑的情绪涌上来,有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放弃的冲动。

把宏大的目标拆解成每天能完成的小事,就像把“读完一本书”变成“每天读20页”,用一个个小成就积累信心。准备一本“坚持日记”,记录每次克服困难的瞬间,想放弃时翻一翻,就能找回继续的勇气。甚至可以在手机里存一张理想状态的照片,每次想退缩时,用积极的画面唤醒内心的动力。

要学会识别和挑战易得性偏差。不要过于相信所获即所得,不要被已知的信息和容易想起的信息左右,而是尽量深入地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跳出固定思维。更重要的是,不要轻易下论断,因为结论会阻碍观察,只有提问才能提升觉察能力。通过多提问,提升觉察力,开放可能性,少下定论,可以避免局限自己的视野,屏蔽其他可能性。

下一次,当“算了吧”的念头冒出来,别急着妥协。试着把放弃的冲动,变成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真正困住我们的,或许从来不是现实的阻碍,而是内心给自己设下的牢笼。

数据支撑来源:

1. 《易得性偏差》

2. 《总在关键时刻想放弃?你可能被这4种心理困住了》

3. 《筑波大学改变大脑节律,成功控制放弃行为》

4. 《调节放弃、退出或终止不成功行为的神经环路》

5. 《易得性偏差思维模型》

来源: 科普医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