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中药炮制与临证应用》


总主编:朋汤义

主编:朋汤义 郭锦晨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

字数:287千字

版次:2025年5月第一版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37973-1


前言

中华民族医学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对药用自然资源的探索和中医药理论的归纳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医的生命所在。而中药炮制是中医临证用药的一大特色,更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必须根据辨证施治的要求,选用适当的炮制品,才能达到中医药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药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也是中医药学特定的专用制药术语,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人类对火的利用和熟食法的出现,为人类发展早期采用高温处理中药,如“炙法”“炒法”等炮制方法创造了基本条件。我国地大物博,由于各地风土人情、自然中药资源、医疗卫生条件、用药制药习惯、传统民俗习俗的不同,导致不同区域形成了其独特的中药炮制理论,并构建了相应的炮制理论体系,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炮制帮派,比较著名的如樟帮、建昌帮、川帮、京帮等炮制流派。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中医百家争鸣的时期,亦是中药炮制百花齐放的时代。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就记载了大量中药炮制方法和技术。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论述了一百八十二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并对药材炮制的作用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千百年来,中医药学代代传承发扬,处处推陈创新,如果说明清时期是中医药发展史的第四个高潮,那么当时的新安医学、徽派炮制则是助长这个高潮的两朵强劲的浪花。

新安医学发源于新安江上游流域的古徽州地区(包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其历史可追溯至晋唐,历经八百余年,延绵不绝而流传至今,是祖国医学中一支富有影响的地域性综合性学术流派。徽州地区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境内山丘屏列、岭谷交错,中草药资源丰富。早在《新唐书·地理志》中就有“徽州新安郡贡黄连”的记载。据近代《新安医籍考》统计,新安地区大宗药材400多种,生产常用药160多种,道地药材和珍稀品种60多种。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新安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新安医学特色中药炮制理论与临证应用层出不穷的根源所在。

古训有言:“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充分说明临证用药的重要性。新安医家历来重视中药的研究,对中药炮制、性味归经、临证应用等方面认识深刻。在炮制理论上,陈嘉谟《本草蒙筌》“制造资水火”篇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的炮制原则,第一次系统总结“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有抽去心除烦”的辅料炮制原则,并引申为“以药制药”的炮制方法,创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的三类分类法,倡导“紧火”的运用,对后世中药炮制影响深远;许豫和反对炮制方法滥用,并以大黄、天南星为例,阐述“九制之药,大概利于补,不利于攻……大黄气味俱浓,走而不守,气先至而味随之,九蒸则气散,气散则所存者渣滓耳,故无用也。”“九加胆汁,则(南星)辛燥之性全失,而苦寒纯矣。”;汪绂认为药不可皆言以归经,而当言“补某脏,泻某脏”尔,提出以肾部、肝部、心部、脾部、肺部“五部分炮”。在中药性味及临证应用方面,新安医家见解独到,如陈嘉谟提出“白术燥湿生津”“黄连久服反从火化”等药性新论;余国珮提出“药味随运变更”“体质润燥”等说,认为本草禀天地之灵气,汲天地之精华,而成四气五味之药性,故药性之润燥开阖随天时地气而变迁,指出“凡药体软、多汁、多油,皆能润;干燥无汁者体燥。”;汪机从《黄帝内经》“阳生阴长”的理论出发,在张仲景“以人参为补血者”“气虚血弱,以人参补之”和李东垣“血脱益气”观点的启发下,首次提出“参芪双补论”。以上几例,足以见得新安医家之真知灼见,丰富了中药炮制理论,弥补了中药临证应用理论之不足,对于临证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1年,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为充分发挥我省“北华佗、南新安”中医药特色优势,培育壮大“皖字号”文化产业,打造安徽特色品牌,让“徽风皖韵”软实力展现出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推进我省地方特色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与发展,遴选了第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学术影响深远、临床疗效显著、传人梯队完备、辐射功能强大、资源横向整合的中医药学术流派。其中,“徽派中药炮制”学术流派工作室即是在新安医家陈嘉谟总结的制药原则及辅料炮制理论的基础之上,致力于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应用推广。为打造现代“徽派炮制”品牌,传承创新中医药,弘扬中医药文化,“徽派中药炮制”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项目(皖中医药发展秘〔2021〕30号)骨干成员联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分中心研究员、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徽派中药炮制”实训中心(2021sysxzx017)专家、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全省中医发展专项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项目(皖财社〔2022〕146号)项目组成员,共同编写了此套《徽派中药炮制丛书》。《新安医家中药炮制与临证应用》就是其中的第二分册。

本分册择选了明清至近现代21位对中药炮制及临证应用认识独到、学术成就突出的代表性新安医家,包括汪机、陈嘉谟、孙一奎、方有执、吴正伦、方广、程伊、余午亭、罗周彦、程履新、洪正立、程应旄、汪昂、汪文绮、叶天士、余国珮、方肇权、汪绂、许豫和、汪燕亭、王乐匋等。编写组以新安医家医籍文献为依据,充分尊重原著思想,系统总结,合理凝练,客观评价,以简明易懂、务实致用为首务,以理论观点的挖掘为核心,以新安医家中药炮制理论与临证应用为重点,力求挖掘各家学术思想,阐述各家学术精髓,提炼各家独到经验,从而整体上展现新安医学丰富的中药炮制学术内涵。

本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诸位领导、专家、同仁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我们力求做到既保持徽派中药传统炮制特色,又切合现代临床中药炮制工作的实际;既弘扬中华传统的徽派中药炮制科技文化内涵,又能服务于现代中药炮制技术的需要。然受学识水平所限,书中若有偏执和讹误之处,祈盼不吝赐正,以便今后不断完善和提高。

安徽省“徽派中药炮制”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朋汤义

2023年10月


总主编简介


朋汤义,中国致公党党员,全国老药工,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科普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部科技评价与评审信息系统评审专家、中国知网CNKI评审专家、武汉大学RCCSE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评价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基层健康教育与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健康产业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商品学会中药标本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炮制分会、科普分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马来西亚亚洲中医技术学院海外医药学顾问。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徽派炮制实训中心、中药识别科普馆负责人;安徽省“徽派中药炮制”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安徽省科学技术厅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负责人;安徽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安徽省文化旅游厅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负责人;安徽省教育厅省级示范“中药识别”实训中心、省级示范“徽派中药炮制”实训中心负责人;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识别实训国际合作示范基地负责人;马来西亚亚洲中医技术学院中药培训基地负责人。

主要从事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药实践培训、临床中药教学、药事管理及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等工作。创新性提出了中药药性功效识别的“中药望闻问切”理论方法,并运用于临床教学及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首次在新安医家陈嘉谟总结的制药原则及辅料炮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打造“徽派中药炮制”学术流派品牌,并致力于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应用推广。著《中药望闻问切》《中药传承游学记》;总主编《徽派中药炮制》丛书(3册);副总主编《新安医学疫病防治》丛书(3册);主编《临床中药汇编》《“中药望闻问切”精义辑录》《“中药望闻问切”百种化义》;参编高等中医药院校“十四五”规划新形态教材《中药学》、国家教育部基础学科中药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101 计划”)教材《中药炮制学》、安徽省《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常用中药饮片炮制与临床应用》等;编审《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版);主持10多项省部校级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中药炮制类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徐 序

炮制于中医药,既为锦上之花,又作雪中之炭。烈性毒性的药品,经炮制可减其峻猛毒性;性味功效不合其病证的药品,经炮制可改变性能;性味功效本就切合病证的药品,经炮制可将功效发挥至极;易于腐坏变质的新鲜药品,经炮制更易储存保管。或减毒,或增效,无论何种炮制,皆是为中药更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而服务。古郡新安,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孕育了我国中医药学极为重要的医学流派——新安医学。徽派炮制随新安医学发展壮大,自宋自成一体,于明清到达鼎盛,时至现代,虽理论观点明晰,但未有系统总结,徽派炮制蕴藏的巨大宝藏亟待探索挖掘。

朋汤义药师现担任我院制剂中心、徽派炮制中心主理人,尤擅中药鉴定、中药炮制和中药药性之应用。平日工作,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钻研学术,废寝忘食,孜孜以求,凭其忠诚敬业之精神、广博精湛之技艺,成为安徽省中药界之佼佼者。朋汤义药师积其三十余载之中药专业工作和教学经验,倾其对中药炮制的认知及体悟,携“徽派中药炮制”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组成员,全力打造安徽中药炮制流派,以至诚之心编纂《徽派中药炮制丛书》。这不仅为安徽填补了炮制流派的空白,亦为安徽中药炮制的传承递薪传火,可谓安徽中医药界可喜可贺的一件大事。

该丛书集徽派炮制代表人物、临方运用、流派发展、文化背景为一体,由点及面,缓缓铺开,将一幅徽派中药炮制画卷呈现于读者面前。传承、创新,两者皆不相忘。以传承之心,保留记录传统徽派中药炮制特色;以创新之思,贴近现代临床中药炮制工作实际。传统徽派中药炮制技艺内涵由此得以继续弘扬,现代中药炮制技术方法由此获得长足发展。

翻阅此书,深感欣喜,有感于汤义精勤不倦的至精之行,弘扬中医药事业的至诚之愿,严谨治学的惟是之心,勇于开拓的惟新之念,故乐之为序。

国医大师 徐经世

2022年7月28日


龚  序

古徽州地区,气候宜人,物华天宝,药材资源丰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新安医学起源并兴盛于此。新安医学肇启晋唐,历经宋元,明清鼎盛,绵延至今,积近千年之深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华中医药史上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影响深远。

医与药向来是互根互用、相互渗透的一体,随着新安医学的繁荣昌盛,与之相辅相成的中药炮制流派也得以发展与兴盛。徽派炮制,起源虽未明,但与新安医学相似,自宋代便自成一派,于明清而鼎盛。新安百家争鸣,著书立说,编撰医著八百余部、本草专著五十余部,炮制论述颇丰。诸多炮制论著中当以陈嘉谟之《本草蒙筌》最为经典,该书首倡“紧火”、首创中药炮制的三类分类法、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理论、制药“贵在适中”等原则,于炮制方面颇有发明。《本草蒙筌》所载炮制原则、炮制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中医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江西婺源等多地至今沿袭的许多炮制方法与徽派炮制实乃一脉相传,然此前尚未有学者对徽派中药炮制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实为遗憾。

汤义团队日积月累、孜孜不倦,潜心钻研、历经数载,终于完成《徽派中药炮丛书》的编撰工作,将付剞劂,邀余作序。拿到书稿,仔细翻阅,获益良多。本丛书三分册,从人文到医药,从理论到临床,娓娓道来,系统地整理并发挥徽派中药炮制的成果与应用,填补了中药炮制研究的空缺。纵观全书,文化部分,底蕴深厚,历久弥新;理论部分,言必有物,引经据典;传承部分,追根溯源,一脉相承;应用部分,结合临床,切于实用。汤义从事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药实践培训、临床中药教学、药事管理及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等工作三十余载,成果颇丰,本丛书作为汤义团队研究徽派中药炮制成果的汇聚,可谓其传承与发扬徽派中药炮制的又一壮举。

余事炮制五十余年,亲历中药炮制学科发展的一路艰辛,今得见同侪为实现中药炮制往日之荣光而不懈努力,甚感欣慰,有幸得阅《徽派中药炮制丛书》,故乐为之序。

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名中医、全国优秀教师   龚千锋

2022年7月18日


王  序

中国的医药学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为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医药学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受徽州文化影响的新安医家亦曾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新安医药文化,在我国文化界、史学界、中医药界的不断发掘与深入研究中,日益彰显其独特的魅力。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药性理论是中药区别于天然药物的根本特征,是中医理论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中医与中药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密不可分,“医无药不能扬其术,药无医不能奏其效”。“用药如用兵”,在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中药作为治疗疾病的有力武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通过药物的偏性纠正身体的寒热虚实、偏胜偏衰。历代先贤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发现运用炮制方法来调控中药药性、减毒增效,是配合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各地域性医学流派医家在临证处方遣药中,由于地域环境、疾病特点而对药物提出各种独特需求,中药炮制亦因不同的地域和师承而形成了具有独特研究旨趣、技艺和方法的流派。学术之间的争鸣、渗透与融合,又进一步推动了中药炮制理论与技术的传承创新,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学术流派研究不仅是中医继承工作的需要,更是创新工作的基础。百花齐放的中医学术流派,百家争鸣的中药炮制理论,催生了不同的中药炮制流派。历史上除樟帮、建昌帮、川帮、京帮等几大著名炮制流派外,以古徽州为中心的徽派炮制不仅自成一派,而且对后世的炮制理论及炮制方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考诸历代文献,徽派炮制体系大体成熟于明代,其中《本草蒙筌》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特别是陈嘉谟在书中首次系统总结辅料炮制理论,从而奠定了后世辅料炮制原则的基础。时光荏苒,历经坎坷,徽派炮制传承至今,幸遇安徽省地方政府鼎力支持,成为第一批安徽省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为中医药传承创新之幸事,可喜可贺!

安徽省徽派中药炮制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朋汤义药师,深耕于中药药性理论、实践鉴别与药物炮制研究领域三十余载,成果斐然。今其肩负打造安徽现代“徽派中药炮制”品牌之重任,整合优质资源,组织众多优秀学者完成《徽派中药炮制丛书》。该丛书以陈嘉谟的中药炮制学术思想为基础,结合多年来徽派中药炮制的发展历程,内容涉及中药炮制理论、炮制技艺、成方制剂等方面,充分向世人展示了徽派中药炮制这一地域性中药炮制流派的特色与内涵,是推动地方特色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与发展、特色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与应用的佳作。

该丛书付梓之际,谨书数语,以为序言。

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岐黄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主任委员 

王振国

壬寅夏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

来源: 安徽省中医院徽派炮制实训中心、中药识别科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