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11:肺癌的分子病理检测有哪些项目,对治疗有何指导意义?

核心观点:多基因联合检测全面指导个体化治疗。

观点解读:同时检测 EGFR、ALK、ROS1 等多个基因及 PD-L1 表达,能全面评估患者情况。例如,患者若有 EGFR 突变则用靶向药,若同时 PD-L1 高表达,可在靶向治疗耐药后切换免疫治疗,提升生存获益。


问题12:多学科协作在肺癌诊断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核心观点:量身定制个性化诊疗方案。

观点解读:通过多学科协作,可综合考虑患者肿瘤分期(如早期或晚期)、心肺功能、基因检测结果(如是否适合靶向治疗)等因素。例如对携带特定基因突变的晚期患者,优先选择靶向药而非传统化疗,既提高疗效又减少副作用。


问题13:中医治疗肺癌的方法有哪些,如何与西医治疗相结合?

核心观点:中西医结合需全程专业指导,确保协同增效。

观点解读:中医治疗必须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阶段调整方案。如化疗期间侧重护胃止吐中药,放疗后增加养阴润肺方剂,避免自行用药干扰西医治疗效果。


问题14:肺癌患者治疗后的康复和随访计划应该如何制订?

核心观点:术后随访频率随时间递减,长期规律跟踪。

观点解读:手术后前两年每 3~6 个月复查一次,第 3 到 5 年每半年一次,5 年后每年一次。因为肺癌复发风险在术后前几年较高,定期检查能尽早发现异常;随着时间推移风险降低,复查间隔可延长,但仍需终身随访确保安全。


问题15:多学科整合治疗(MDT to HIM)模式对肺癌患者的治疗有何优势?

核心观点: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升疗效。 

观点解读:多学科专家团队根据患者肿瘤类型、身体状况等综合讨论,制订最适合的治疗方案,避免单一手段的局限性。例如早期患者可能优先手术,晚期患者结合化疗和靶向治疗,这种精准策略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