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如今已成为每个家庭都无法忽视的话题。那些看似微小的情绪波动、行为异常,背后可能隐藏着深层的心理困扰。而这些困扰的产生,往往与成长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就来揭开引发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五大主因。

一、物质过度满足与过度包办,催生“空心病” 与能力匮乏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大多丰裕,父母恨不得把所有好东西都堆到孩子面前,从进口零食到高端玩具,只要孩子想要,总能很快得到满足。可这种“予取予求” 的模式,却让孩子们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当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他们体会不到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内心就像被掏空了一样,陷入“空心病” 的迷茫 ——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父母不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还包办了他们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帮孩子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甚至连穿衣吃饭都要操心。这种过度包办,直接剥夺了孩子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什么都不想做,也什么都做不了,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当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和无助感,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就像10 岁的小张,家里条件优渥,父母对他百依百顺,玩具、零食从未断过,而且每天的书包都是妈妈帮忙整理,房间也是妈妈打扫。可小张却经常说生活没意思,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有一次学校组织研学活动,需要自己整理行李,小张却手足无措,最后因为不会收拾而哭闹着不想参加,这就是物质过度满足和过度包办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现实游戏缺失,阻碍成长与心理平衡

回想我们的童年,放学后和小伙伴在巷子里追逐打闹、玩“过家家”“跳皮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可现在的孩子,更多时间被手机、平板里的虚拟世界占据,现实中的游戏越来越少,这种现实感的缺失让孩子沉迷在虚无的自我形象中无法自拔!游戏角色和场景过度完美和真实,让很多孩子无法接纳现实中的自己,整容去附合期待的角色和形象、为了保持身材患上“厌食症”、无法区分现实与虚幻......

其实,现实游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过家家” 里,孩子扮演不同角色,能逐渐认识 “我” 与他人的区别,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团队游戏中,他们要学会合作 —— 就像玩 “拔河” 时必须齐心协力,也要遵守规则 —— 比如下棋时不能耍赖。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是孩子学习社交、培养情商的天然课堂。而现实游戏的缺失,会让孩子在自我认知、社交能力、情绪管理等方面出现发展性阻碍,进而导致心理缺失。

8 岁的小宇就是如此,他每天放学回家就抱着平板玩游戏,很少出去和小朋友互动。在学校里,他总是很难融入集体,有一次班级组织 “两人三足” 比赛,小宇因为不会和搭档配合,还总是不遵守游戏规则,导致小组输掉了比赛,之后他就更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了,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

三、五感体验失衡,导致能力发展受阻与学习困境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正常情况下,孩子通过五感接收外界信息,不断提升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认知水平。但现在的孩子,却面临着五感 “冰火两重天” 的状况:一方面,电子产品的强光、噪音过度刺激着视觉和听觉,让感官变得疲惫敏感;另一方面,长期待在室内,缺乏与大自然的接触,嗅觉、味觉和触觉得不到足够刺激 —— 很少闻过泥土的腥气,没摸过树皮的粗糙,没尝过雨后青草的清新。

这种五感体验的失衡,直接影响孩子的能力发展,尤其体现在学习上。如今,各种学习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孩子被贴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 等标签。可父母往往以为是孩子 “不爱学”,其实是他们 “不会学”“没能力学”。孩子天生就有探索欲和学习本能,可当五感失衡导致感知、注意力受损,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成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自然会选择放弃。

9 岁的玲玲就是因为五感体验失衡出现了学习问题。她每天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导致视觉和听觉过度刺激,同时很少去户外活动,缺乏对自然的感知。在课堂上,玲玲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讲的内容很难听进去,阅读课文时也经常看错字、漏字,数学题更是难以理解,父母一开始以为她是不爱学习,后来才明白是她的学习能力受到了影响。

四、自我发展空间被挤压,社会适应性遇挫

孩子的自我成长,需要有空的时间,而社会性互动是重要的“养分”。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孩子能学会表达想法、处理冲突,甚至通过适当释放攻击性(比如争论、竞争)来积蓄力量、明确边界。

但现在的孩子,生活被学习填满:白天上课,晚上写作业,周末还要上补习班、兴趣班,几乎没有时间参与社交活动。他们很少有机会和小伙伴自由玩耍、探索世界,也没体验过集体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成功与失败。这种自我发展空间的挤压,让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严重滞后。当他们进入大学或步入社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种挑战时,很容易出现适应困难,进而产生焦虑厌学、自卑等心理问题。

15 岁的小王从小就被父母安排了满满的学习任务,除了学校课程,还要上奥数、英语、钢琴等多个补习班,几乎没有和同学一起玩的时间。上了高中后,他在与同学交往时总是很困难,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一点小矛盾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常常感到焦虑和自卑,学习成绩也受到了影响。

五、情绪无处安放,积累成心理负担

不少父母有这样的困惑:“我们小时候被父母打骂是常事,也没见有什么心理问题,现在的孩子怎么就打不得、骂不得了?” 其实,关键在于情绪是否能及时释放。

过去的孩子,受了委屈可以跑出去找小伙伴倾诉,或者一起疯玩一场,甚至吵一架、哭一通,负面情绪很快就能排解。可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缺少这样的宣泄渠道。被父母批评后,他们可能只能把委屈憋在心里;和同学闹矛盾,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倾诉。这些情绪一天天积累,就像不断充气的气球,总有一天会“爆炸”,表现为暴躁、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12 岁的小赵一次考试没考好,被妈妈严厉批评了一顿,他心里特别委屈,却不知道该向谁倾诉,只能把情绪憋在心里。从那以后,小赵变得越来越暴躁,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晚上也睡不好觉,学习状态越来越差,这就是情绪长期积累带来的后果。

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像一棵需要精心呵护的幼苗。作为家长,我们或许都在努力给孩子最好的,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忽视了这些潜藏的“主因”。如果你也在为孩子的情绪、行为困扰,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妨多花点时间观察、倾听他们 —— 因为真正的关爱,始于理解。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来源: 郭青燕易悦正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