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一条消息震惊了全球医学界——中国研究团队成功将基因编辑过的猪肺移植到一名脑死亡患者体内,并维持了9天的正常功能。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动物器官救人”的突破,也为解决全球器官短缺危机带来了新曙光。
器官移植的困境:等不起的生命
每年,全球有数十万人在等待器官移植。以中国为例,仅肺移植需求每年就超过1万例,但真正能等到供体的患者不足1/10。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同样供不应求。传统上,器官只能来自人类捐献者,但捐献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许多患者在等待中离世,或因病情恶化失去移植机会。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动物。猪、狒狒等与人类生理结构相近的动物,成为“异种器官移植”的潜在供体。其中,猪因繁殖快、器官大小与人类接近,成为研究重点。但此前,异种移植多限于肾脏、心脏等器官,肺移植因难度极高,始终未获突破。
猪肺如何“适应”人体?
2025年8月2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团队在《自然-医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改写了这一历史。他们选取了一只巴马香猪,对其进行了6处关键基因编辑:
敲除导致免疫排斥的基因 :猪的细胞表面有某些特殊糖蛋白(如α-Gal),人类免疫系统会将其视为“异物”发起攻击。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删除”了这些基因,降低排斥风险。
添加人类保护基因 :为了帮助猪肺在人体内更稳定地工作,团队还植入了人类的一些“保护基因”,增强器官的抗损伤能力。
经过改造的猪肺,被移植到一名因颅脑损伤被判定为脑死亡的患者体内(其家属同意参与研究)。手术模拟了临床常见的单肺移植方式,仅替换左肺。
9天奇迹:猪肺在人体内“正常工作”
移植后的监测数据令人振奋:
呼吸功能正常 :猪肺持续为患者提供氧气,二氧化碳排出顺畅,与健康肺无异;
无超急性排斥 :术后9天内,患者未出现剧烈免疫反应(如器官迅速衰竭),这是异种移植的关键门槛;
无感染迹象 :通过严格病原监测,未发现病毒或细菌活跃感染。
“肺是人体最‘脆弱’的器官之一。”西班牙国家移植组织主任比阿特丽斯·多明格斯-希尔评价道,“它直接接触空气,血流量大,生理平衡极难维持。中国团队的成果是异种肺移植领域的‘里程碑’。”
从实验室到临床:还有多远?
尽管此次试验取得了突破,但异种肺移植要真正用于临床,仍需跨越多重挑战:
延长存活时间 :目前9天的功能维持是“初步成功”,未来需通过优化基因编辑和抗排斥药物,让器官存活更久;
降低慢性排斥风险 :即使度过超急性排斥期,长期仍可能因免疫系统持续攻击导致器官失效;
伦理与安全 :动物器官可能携带未知病毒,需建立更严格的筛查体系;
技术普惠 :基因编辑猪的培育成本较高,如何让更多患者受益,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何建行团队透露,下一步将结合自主研发的“无管技术”(减少机械通气对肺的损伤),进一步推动异种肺移植向临床转化。
生命接力:科技与伦理的平衡
此次研究严格遵循中国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患者为脑死亡状态,家属自愿参与,研究全程接受伦理委员会监督。这种“科技向善”的实践,为异种移植的伦理争议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猪心救人”到“猪肺移植”,医学的边界正在被不断突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有人因器官衰竭等待救援时,动物器官将不再是“科幻”,而是触手可及的希望!
来源: 桂粤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