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1709年由康熙帝赐名“圆明园”并赏给当时的和硕雍亲王胤禛。
时的圆明园是何模样?香云瑞霭如何缭绕?可从何处得知?幸好有《雍正十二美人图》和《园景十二咏》,为今人留下一鳞半爪可循之迹,借以管窥蠡测一番。
所谓《十二美人》之名,出自朱家溍先生的著作《故宫退食录》。援引内务府木作记档所载,“雍正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司库常保持出由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拆下美人绢画十二张,说太监沧州传旨:着垫纸衬平,各配做卷杆。钦此。本日做得三尺三寸木卷杆十二根”。说明了《十二美人》的身世为“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拆下美人绢画十二张”。《十二美人》和《雍正十二美人图》同指“美人绢画十二张”。
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至1732年(雍正十年),历经 23 年,这“美人绢画十二张”又在具体何年何月被绘制并呈现在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呢?我们看《十二美人》的第一帧《裘装揽镜》图:
观者从中不难看出,美人身后字画落款为“破塵居士题”(“塵”的简体字为“尘”),并钤盖“壶中天”和“圆明主人”印章。此落款可与法国吉美博物馆“清 雍正宝薮(节选)”图片相印证,参见下图:
法国吉美博物馆“清 雍正宝薮(节选)
其中,第二行左起第一白文印“壶中天”、第三行左起第二白文印“圆明主人”与《裘装揽镜》图中印文相对应,而“破塵居士”印文与手写落款相对应。另,所谓“宝薮”,即皇帝御用玺印的印谱。“薮”读 [sǒu],指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此处更引申为(印)集、(印)谱之意。
据考“破尘居士”“壶中天”“圆明主人”为雍正皇帝还是和硕雍亲王时所用,其中“壶中天”是圆明园一景,另两个是雍亲王的别号(自号)。胤禛书法钤印, “破尘居士”自号章常与“雍亲王宝”相配使用。“破尘居士”之号至少在 1716 年(康熙五十五年)即已被使用,因其时书赠友人马都统中即有“雍王破尘居士”句,可为一证。而“破尘居士”自号章,在雍正帝即位后便未再被使用。
综上,笔者认为《雍正十二美人图》的年代可以极限压缩至1716年至1722年。其不但可作圆明园香事写真,而且描画了康熙末年圆明园的园林旧影。下面笔者不揣冒昧,提取画中局部结合胤禛《园景十二咏》呈现一二。
还从第一帧《裘装揽镜》图说起(参看下页局部截图),美人右手下为暖手用熏香炉,俗称“手炉”。笔者细观手与炉的比例关系,感觉此炉比手大,超出了可以手提入袖的“袖中手炉”的规格,结合其放置于床榻,可以大胆推测该炉也可作暖床薰被之用。美人身左,前有盖盅茶香、后有佛手香橼之果香;右后窗台有水仙花香。如彼诸香集于一室,再加云鬓香腮、衣袂飘香的美人本香,不啻为一小香积世界。本图于园林方面,仅见窗棂竹影,其余皆为房屋内饰。
第二帧《博古幽思》图:
图中,美人身后博古架上有一只半香炉,一只是仿定窑白釉凸蟠螭纹兽耳活环四足方盖炉,半只似为朱家溍先生在《关于雍正时期十二幅美人画的问题》一文中所提及的“仿宋官窑”瓷器。笔者认为,半只为仿宋官窑香炉,配有木雕炉托和八卦纹炉盖。本图无园景。
第六帧《抚书沉吟》图:
竹影圆窗下、根雕香几上摆放炉盒,炉是乳足鼓腹冲天耳宣德炉(或名之为宣德炉样式铜炉),其下衬垫嵌螺钿红漆炉托,旁搁嵌螺钿黑漆香盒。炉中灰山顶端有熏燎圈痕,笔者认为其熏香方式为空熏,即在灰山中埋炭以供热,山顶至炭开“火窗”,从香盒中取香(香片、香丸、香饼等),置于灰山顶,香经爇烤而挥发的出香过程。本图圆窗仿佛取景框,还是取的竹景。
第十一帧《捻珠观猫》图:
图中,桌上方鼎鼎身红斑绿锈,另说是掐丝珐琅即景泰蓝者,由于此图不够清晰,故笔者也不敢断定。虽如彼,本心还是认为其更类似于古旧铜鼎。鼎下配木托,上有木制鼎盖,盖上为玉炉顶。此物颇为古雅,引人绮想,若香自镂空顶盖而出,袅袅结云,当是何种景象?!何等韵味?!
本图中,美人身后窗外还是竹景。
纵观十二图,与香事存在直接关联的是上述四图,推而广之至户外天然香气,则不一而足。十二图曾在的深柳读书堂,彼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似乎对其情有独钟。《钦定四库全书 . 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之二十六诗。 《雍邸集》六《园景十二咏》第一首便是《深柳读书堂》。诗云:
郁郁千株柳,阴阴覆草堂。
飘丝拂砚石,飞絮点琴床。
莺啭春枝暖,蝉鸣秋叶凉。
夜来窗月影,掩映简编香。
十二图未见柳丝,却被主人吟咏得如此灵动,仿佛柳絮也解简编香。此简编香指书香。古人不焚香不展卷,唐宣宗焚香读章奏、柳宗元读韩愈诗熏玉蕤香、岑之敬焚香读孝经、于吉烧香读道书,足见书香之由来。更有夹芸香去书蠹的“简编香”。众图中虽乏柳丝,却多竹影(或竹景)。参见下列十二帧拼图。
《园景十二咏》第二首便是《竹子院》,诗云:
深院溪流转,回廊竹径通。
珊珊鸣碎玉,袅袅弄清风。
香气侵书帙,凉阴护绮栊。
便娟苍秀色,偏茂岁寒中。
诗中吟哦的竹子院真是一座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禅意园林。“香气侵书帙”又指向书香。香气与书帙之间用动词侵,何香侵入书帙?是竹子院的竹香?还是如竹一般“珊珊鸣碎玉,袅袅弄清风”的美人香?抑或是在九子夺嫡中“偏茂岁寒中”的潜龙之香?当然,雍亲王彼时在圆明园参禅悟道,自号无尘居士、圆明主人的彼刻,定是韬光养晦、待机而动,诗中赞扬的还是竹子岁寒偏茂、顶风斗雪的气节,并不敢挥洒一点点帝王气质。所谓“潜龙之香”,只是后辈事后诸葛亮而已。
诗中竹子院可在《圆明园四十景图 ·天然图画》中找到其竹影,参看下图:
而圆明园遭遇英法联军蹂躏 165 年后的今天,美人竹影去无踪,仅留一片遗址,见下图:
与之相比,深柳读书堂也只剩太湖石,见下图:
与之产生强烈对比的是深柳读书堂所在的“廓然大公”景区的原貌,参看《圆明园四十景图 ·廓然大公》:“廓然大公”始建于康熙朝晚期,也称“双鹤斋”,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其位于福海西岸,主景在西北角山水之间,是皇四子胤禛的书斋之一,即深柳读书堂。
如果进一步将《十二美人图》和《园景十二咏》相对应, 则第三帧《立持如意》图可对第八首《牡丹台》,第三帧《倚门观竹》图对第二首《竹子院》,第七帧《桐荫品茗》图对第三首《梧桐院》。此处就不再赘述,有待方家进一步研究。
圆明园之殇至今已经百六十五年,如无《十二美人图》《园景十二咏》,我们无从在残破的遗址中觅得其芳踪旧影,笔者每念及此,扼腕叹息之余,更激起对中华璀璨文化之无限热爱。遂谨以此文中之千虑一得,致敬伟大的万园之园——圆明园。
作者简介:本文由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香文化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范纬老师指导,香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张际辉执笔。
来源: 圆明园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