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5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跌破10.13米(85国家高程),标志着鄱阳湖正式进入枯水期,较多年平均提前87天,为历史第三早进入枯水期(2023年7月20日、2022年8月6日),从今年7月2日最高水位14.59米降至10.13米仅用时37天,日最大降幅0.23米,下降速率平均0.12米/天。据综合论证,近20年来,鄱阳湖枯水位10.13米平均出现时间提前39天、延长约49天。据水文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鄱阳湖水位仍将继续下降,需提前做好防旱抗旱和枯水应对准备。

鄱阳湖枯水位出现时间提前、枯水期持续时间延长、枯水位持续降低以及9-11月份退水速率加快,导致通江水体面积急剧萎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鄱阳湖的枯水情势,并不是偶发现象,近20年的监测数据已经表现为常态化。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水系在2016~2021年6年间属于丰水周期。据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统计,2016年7月11日达到年最高水位19.52米,9月下旬消落到10米以下;2019年7月17日达到年最高水位18.83米,9月10日消降到10米以下,12月10日出现年最低5.46米。2022年,鄱阳湖6月23日出现超警戒水位17.57米后,持续下降,8月6日就进入枯水期,枯水时间至2023年4月23日,累积260余天。近5年以来,鄱阳湖星子站进入枯水位分别在11月2日、8月6日、7月20日、9月10日、8月8日,鄱阳湖从以前的秋冬季枯水,演变为夏季至次年春季呈枯水情势。

22222260_副本.jpg

航拍鄱阳湖湿地公园(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长江上中游水库群陆续建设运行后,为我国“碳达峰 碳中和”发挥巨大作用,水电站为实现发电效益,汛后蓄水是必然的,导致长江中下游水量减少,长江上游水库清水下泄,中游河道普遍冲刷下切,并不断向下游延伸。根据综合论证,预测至2050年末(90水沙系列),宜昌至大通河段悬移质累计冲刷量为35.80亿m3;其中汉口至湖口河道累计冲刷量为8.13亿m3,比2002-2020年累计冲刷量大。由于河道冲刷下切,预计至2050年,湖口(八里江)站流量10000m3/s、20000m3/s、30000m3/s和50000m3/s时,对应水位分别下降0.85m、0.77m、0.62m和0.18m。预计未来鄱阳湖星子站7月-次年3月水位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9-12月份水位下降幅度最大。典型计算结果表明,2050年末与现状2021年相比,星子站9-12月水位分别下降0.54m、0.42m、0.59m和0.71m。

同时,近年来,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呈多发趋势,降水极端性明显增强,洪涝、干旱发生概率增加。世界气象组织称:类似2022年规模和程度的热浪在未来几十年中会越来越频繁,气候变化的负面趋势将至少持续到21世纪60年代。中科院气象所研究认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强盛会给中国大部分地区带来高温热浪和干旱,严重影响农作物生产、供水安全和生态系统健康。

由此可见,鄱阳湖未来枯水是趋势性、常态化的,并且枯水程度在未来的9-12月份还将进一步加剧,系统保护修复鄱阳湖已经刻不容缓。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鄱阳湖区用水需求将迅速增长,要求有相适应的水资源条件,迫切需要采取系统措施解决鄱阳湖枯水问题。

经过十余年的综合论证表明,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实现江湖两利、流域一体,是系统解决鄱阳湖枯水问题,高水平做好长江大保护的有效措施,将有利于推进鄱阳湖治理与保护,有利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江西省鄱建办余磊、李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