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科小研为大家解锁了广东水库大坝名字里蕴含的“仔”“窿”“冚”“乸”“孖”五个粤语字,感受岭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知与生活智慧。

**这集,****我们继续探索5个“坝”藏密码,****看看在“冇”“啖”“氹”“廿”“咩”里,**又藏着怎样的粤语文化呢?

“冇问题!”这句粤语口头禅里的“冇”(mou5,mǎo)是“没有”的意思,比普通话更简洁俏皮。明代《广东通志》就有记载,是“有”字的“省文见义”,透着广府人的机灵。

**黄冇塘水库,**位于梅州市平远县,1960年建成的小(2)型水库,属韩江水系石正河,库容为36万m³。名字源于附近的“黄冇塘山”(“冇塘”意为没有水塘),而水库建成后,恰恰让“冇水”变成了“有水”,灌溉、防洪样样行,完美诠释“冇问题”的广东精神。

“坐低饮啖茶,食个包”周星驰这句经典台词里的 “啖”(daam6,dàn),作为量词,意为“口”。粤语里的“饮头啖汤”(争当第一)更是广为人知,藏着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此外,“啖”字作为动词,表示“吃”的意思,如“啖甘蔗”“啖荔枝”。


啖坑水库,位于揭阳市榕城区,是一座于1975年以灌溉、防洪为主建成的小(2)型水库,库容为12.57万m³。其中“啖坑”寓意“食用山间低洼处的水”。水库灌溉面积0.95万亩,捍卫下游人口1万人,耕地0.1万亩,就如粤东大地上一杯甘泉,为四方百姓饮啖好水默默奉献着。

氹(tam5,dàng),由“水”字底加“冘”组成,直观表达“水坑”或“低洼处”的含义,常见为“水氹”“泥氹”。引申为“哄”“逗”,如“氹人开心”(哄人开心)。其中《氹氹转菊花园》是岭南地区广为流传的粤语童谣,歌词以端午节场景为核心,描述了龙舟竞渡、逛菊花园等传统节日活动,歌曲旋律轻快,语言通俗活泼,具有鲜明的广府文化特色。


长坑氹水库(现更名为白石长坑水库),位于佛山市高明区,是一座于1977年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建成的小(2)型水库,库容为22.32万m³。水库灌溉面积430亩,保护下游耕地0.3万亩及0.4万人口。“长坑氹”指“长长的低洼水坑”,名字里藏着岭南水乡对“水”的温柔接纳。

“廿蚊”(二十块)、“廿岁”(二十岁),“廿”(jaa6,niàn),由两个“十”字叠加而成,在粤语里就是“二十”。比普通话中“二十”更简短,体现了粤语的简洁性。


廿四岭水库,位于茂名市化州市,是一座始建于1954年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小(2)型水库,库容为87.8万m³,灌溉面积500亩,捍卫人口1.2万人。“廿四”即“二十四”,名字暗合水库“24小时”在线守护,防洪、灌溉两不误。

“咩事啊?”(什么事啊?)“咩”(me1,miē),由“口”字旁加“羊”组成,直观表达“羊叫”的声音。在粤语里常用于疑问,语气轻松俏皮,藏着广府人对生活随性乐观的态度。


羊咩埇水库,位于茂名市电白区,是一座始建于1962年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养殖等综合效益建成的小(2)型水库,库容为10万m³,既灌溉1500亩农田,又守护0.2万人,耕地0.15万亩。水库名“羊咩”即“羊叫”,源于村民在附近放羊常听到羊叫,透着乡土气息的灵动。

这些水库大坝里的粤字,藏着一方百姓对自然地理的细腻感知,对生活场景的生动勾勒,对事物关系的质朴解读。这些字眼不是生硬符号,是岭南人用方言为山水“立传”,将地理特质、生活智慧与乡土情感,悄悄揉进了每一座守护一方的水库大坝里。每座带粤语字的大坝,都是岭南人与水共生的见证,让方言里的水土情,随一库碧水代代流传。

来源: 粤水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