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是和同学吵了一架,怎么就变成这样了?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成绩掉光了不说,还偷偷划自己胳膊,说活着没意思......”

这是诊室里小雨的妈妈哽咽着发出的疑问,她不明白女儿为何会变成这样,而站在一旁的小雨,脸上没有表情,袖口下露出的几道划痕,几个月前一次普通的同学吵架,竟成了她情绪崩溃的导火索——情绪低落、自卑自责、注意力涣散,甚至出现自残和自杀的想法。

我们不经要问,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因“一件小事”而陷入心理危机?***情绪调节能力的差异又从何而来?家长该如何帮孩子跨过这道“成长坎”?

一、青春期情绪“易碎”:不是抗压差,是心理生理在“双重动荡”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就像“刚装满水的玻璃杯”,看似平静,实则脆弱敏感。小雨因同学争吵引发心理问题,并非“小题大做”,而是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变化在“推波助澜”:

1、大脑“情绪刹车”还没发育成熟

青春期大脑的“情绪中枢”(杏仁核)异常活跃,而负责理性控制的“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成熟,就像“油门灵敏但刹车迟钝”的汽车,一点小事就容易情绪失控。同学的一句争吵、一个眼神,在小雨的大脑中可能被放大成“所有人都讨厌我”的灾难化想法,却缺乏理性判断“这只是一次小矛盾”的能力。

2、“自我认同”正在“重建期”,最怕“被否定”

青春期孩子正在探索“我是谁”“我在群体中是什么位置”,同学关系是自我认同的重要参照。小雨与同学争吵后,潜意识里会认为“我被排斥了”“我不够好”,这种否定感会击中青春期最敏感的“自尊神经”,引发自卑、自责的连锁反应。对他们来说,“被同学讨厌”比“考试不及格”更可怕,因为这关乎“自己是否值得被喜欢”的核心信念。

3、激素波动让情绪“坐上过山车”

青春期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剧烈波动,会直接影响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的分泌,这些物质负责调节情绪、快乐感和动力。激素失衡时,孩子会莫名感到低落、乏力、烦躁。就像小雨出现的“高兴不起来、懒动、易激惹”,其实是生理变化在“操控情绪方向盘”。

二、情绪调节能力差异大“家庭“情绪教育””藏着关键密码

同样面对同学矛盾,有的孩子能很快释怀,有的却陷入抑郁,这背后是情绪调节能力的差异,而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的“隐形培养”:

1、家长是否“允许情绪存在”

压抑型家庭:如果孩子哭时总被说“这点事有什么好哭的”“坚强点别丢人”,孩子会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必须藏起来”。就像小雨,争吵后可能不敢告诉家长自己的委屈,兴趣长期积压,最终“憋成内伤”。

接纳型家庭:允许孩子表达愤怒、难过,告诉他们“你现在很委屈,妈妈理解”,孩子会学会“情绪是正常的,不用害怕”,反而能更快疏导情绪。

2、是否教过“具体的情绪处理方法”

有的家长只说“别生气”“想开点”,却没教过孩子“生气时可以深呼吸”“难过时可以写下来”。情绪调节能力就像游泳技能一样,需要具体的方法练习。小雨在争吵后不知道如何疏导情绪,只能任由负面想法“恶性循环”,最终发展成抑郁。

3、家庭氛围是否“传递焦虑”

第一步: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

当孩子因矛盾情绪崩溃时,别急着说教“你不该这样”,而是先“看见情绪”:

  • 蹲下来告诉孩子:“妈妈看到你现在很难过/生气,和同学吵架一定让你很委屈吧?”(共情回应,让孩子感到被理解)
  • 等孩子平静后再问:“当时发生了什么?你希望妈妈帮你做什么?”(不评判、不指责,让孩子敢说真话)

就像小雨,如果争吵后能被家长接纳情绪,而不是被说“这点事至于吗”,可能就不会陷入长期压抑了。

第二步:教孩子“情绪宣泄工具箱”,给情绪“找出口”

  • 身体释放法:愤怒时撕废纸、跑步、打枕头;难过时大哭一场、抱一个毛绒玩具,通过身体动作释放情绪能量。
  • 表达记录法:写“情绪日记”(把委屈、愤怒写下来),或对着镜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本身就是疗愈。
  • 转移注意力法:听喜欢的音乐、画画、拼乐高,让大脑从负面情绪中暂时“抽离”,恢复理性。

第三步:帮孩子“重建认知”,给想法“换角度”

青春期孩子容易“钻牛角尖”,家长可以用“提问法”引导他们看到更多可能性:

  • “同学和你争吵,除了讨厌你,没有没有可能他那天心情不好?”
  • “一次争吵能不能代表你是个不好的人?你之前帮助同学时,他们是不是很感谢你?”

通过提问让孩子意识到“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打破灾难化思维,就像给情绪“打开一扇窗”。

第四步:发现“危险信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别硬扛,立即带孩子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

  • 情绪低落超过2周,对疫情喜欢的事失去兴趣;
  • 出现自残(划伤、撞墙)、自杀想法或行为;
  • 伴随失眠、食欲差、注意力无法集中,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如小雨的情况)。

专业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干预,能帮孩子更快走出情绪泥潭。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问题,从来不是“一件小事”引发的,而是长期情绪调节能力缺失的“总爆发”。

家长们请记住:青春期的情绪“雷区”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肚子面对时的孤独与绝望。用接纳接住情绪,用方法教会疏导,用陪伴提供底气,才能让孩子在情绪的风雨中,学会自己撑伞前行。

来源: 成都西南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