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与土地的共生关系中,盐碱地改良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是将“不毛之地”变为“沃野良田”的生态奇迹。
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为1.15亿亩,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东北及东部沿海三大片区。这些土地表层盐碱聚集,传统农作物难以生长,长期被视为“农业荒漠”。
然而,通过现代科技和综合治理,这些曾经贫瘠的土地正焕发新生机,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
一、什么是盐碱地?
土壤盐碱化(又称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就形成了盐碱灾害。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这些盐分就像土地的“高血压”,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作物正常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二、我国盐碱地分布情况
中国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盐碱地总面积约1.15亿亩,主要分布在三大片区:
- 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等地),占全国盐碱地的96.1%,主要以硫酸盐-氯化物为主。
- 东北地区(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占全国盐碱地的3.2%,主要以碳酸盐为主的苏打盐碱地。
- 东部沿海地区(山东、江苏、河北等地),不到全国盐碱地的1%,主要以氯化物为主的滨海盐碱地。
这些盐碱地分布在19个省区,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我国盐碱地划分为八个分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三、盐碱地改良的重大意义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改良盐碱地可以有效挖掘单产潜力,拓展多元食物渠道,提升防风固沙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据统计,建国以来,在西北内陆地区累计治理盐碱耕地面积达2500万亩,粮食增产达400万吨;在黑龙江省累计治理盐碱耕地面积近650万亩,粮食增产近200万吨。
仅2009年至2019年十年间,我国就有1200多万亩盐碱地治理变为耕地,显著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能力。
四、综合治理技术路线
防治土壤盐碱化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分别为水利改良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
水利改良是基础措施,包括灌溉、排水、放淤、防渗等。东部滨海盐碱地推广暗管排盐技术,东北苏打盐碱地发展水稻种植综合改良技术,西部干旱绿洲区则采用膜下滴灌改良技术。
这些技术核心是控制地下水位,将盐分淋洗或排出土体。
农业改良包括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肥、播种、轮作和中间套种等。山东省滨州市开发的“双深双晚”种植模式(玉米深松播种、小麦适度深翻播种;玉米适度晚收、小麦适度晚播)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该模式推广面积达15万亩,年增产2800万千克,年增收7000万元。
生物改良是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滨州市北部无棣县和沾化区利用盐松、芦苇、翅碱蓬等盐生植物改良盐碱地,取得了显著生态和经济效益。
盐松不仅能盘结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其枯枝落叶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化学改良则是通过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实现。这些改良剂通过酸碱中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抑制盐渍化的发生。
五、盐碱地资源化利用路径
如何用好改良后的盐碱地?各地探索出了多种成功模式。
特色作物种植是主要方向之一。滨州市在盐碱地上种植耐盐碱小麦、玉米、棉花、果树(枣树、梨树)、藜麦等作物。2022年,滨州市枣产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
农牧渔融合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在重度盐碱地上开展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化生猪繁育基地,存栏母猪5万多头。
养殖粪污发酵产生沼气,沼液与黄河水混合浇灌,有效改良了中度盐碱地。
新产业新业态也在盐碱地上蓬勃发展。无棣县苜蓿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苜蓿生产基地。该县还大力推广盐碱地中草药和桑产品加工业。
金银花、丹参等中药材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开发的古桑药酒、桑茶等特色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出口日本等国。
六、未来挑战与展望
尽管我国盐碱地改良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淡水资源紧缺、技术推广成本高、生态保护与开发平衡等挑战。
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技术集成与融合程度,降低治理成本,构建科学且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盐碱地变成“米粮川”,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至2019年间,中国已有1200多万亩盐碱地变为耕地。
这些成果背后,是水利工程带来的排水排盐,是农业技术创新选育的耐盐作物,是农民们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创造的丰收奇迹。
每一粒在盐碱地上收获的粮食,都讲述着一个生命战胜逆境的故事。
来源: 公众号:赵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