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糖尿病足的危害

糖尿病足可以引发细菌感染、截肢和死亡,增加住院率,降低生活质量。据悉,西方国家超过60%的非创伤性截肢与糖尿病足相关。在我国,需行截肢手术者约占5%-10%,占所有非创伤性截肢的50%以上,截肢后30天内死亡率约10%-14%,平均生存期大约为22个月,对患者危害极大。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神经病变相关症状

1.感觉异常:患者常自觉足部有麻木感,就像戴了手套或穿了袜子一样,对冷热、疼痛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部分患者会感到刺痛、灼痛、蚁走感或电击样感觉,尤其在夜间症状可能会加重。

2.肌肉无力:支配足部肌肉的神经受损,可导致肌肉力量减弱,患者可能出现行走不稳、足部活动不灵活等情况。

血管病变相关症状

1.皮肤改变:足部皮肤变得干燥、粗糙,缺乏弹性,还可能出现脱屑。皮肤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可表现为苍白、发紫或暗红色,尤其是在抬高下肢时皮肤颜色变白,下垂时则变红。

2.温度变化:由于血液循环不畅,足部皮肤温度降低,患者自己或他人触摸时能感觉到足部发凉。

3.间歇性跛行: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后,会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迫使患者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可缓解,继续行走后又会重复出现。

主要原因

1.神经病变:糖尿病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减退或丧失,患者对疼痛、温度、压力等感觉不敏感,容易受到外伤而不自知。

2.血管病变:糖尿病会导致下肢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影响足部的血液供应,使足部组织缺血、缺氧,降低了组织的修复能力和抗感染能力。

3.感染:由于足部皮肤破损、感觉减退和血液循环障碍,细菌容易侵入并在局部繁殖,引发感染。感染会进一步加重组织的损伤和坏死。

4.溃疡和坏疽:随着病情进展,足部可出现溃疡,溃疡可深达肌肉、骨骼,难以愈合。严重时可发生坏疽,表现为足部组织发黑、坏死,有恶臭味。

5.其他因素:如足部畸形、不合适的鞋袜、外伤等,也可能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治疗方法

1.控制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基础,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法,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2.改善血液循环

使用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对于严重的血管病变,可能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如血管搭桥术等。

3.抗感染治疗

根据感染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局部感染,还需要进行清创换药,去除坏死组织,促进伤口愈合。

4.足部护理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受伤。选择合适的鞋袜,定期修剪指甲,但要注意避免剪伤皮肤。

5.其他治疗

如高压氧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预防措施

1.定期检查足部:糖尿病患者应每天检查足部,观察有无皮肤破损、水疱、红肿等异常情况。

2.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3.足部护理:保持足部清洁,洗脚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选择透气性好、柔软舒适的鞋袜,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4.戒烟:吸烟会加重血管病变,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戒烟。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预防是糖尿病足管理的核心:

1.控制代谢指标:空腹血糖<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7.0%。

2.识别风险足:每年筛查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动脉病变体征,筛查内容包括溃疡、血管状态、保护性感觉检测。

3.定期检查评估风险足:每年1次的足部筛查内容包括:

①是否出现足溃疡

②下肢血管状态:

病史:是否存在足部发凉、间歇性跛行、间歇性疼痛;

查体: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

③保护性感觉检测,使用以下方法之一:压力觉;震动觉;触觉。

4.足部自我护理:避免赤脚、注意卫生、正确剪趾甲等。

5.日常穿合适的鞋:鞋子需根据足部结构/生物力学改变调整,无合适成品鞋可定制。

6.积极管理风险因素:正确进行足踝运动,穿合适鞋进行负重运动,及时处理危险因素或溃疡前体征。

7.生活方式干预:

①戒烟戒酒:尼古丁加重血管收缩。

②适度运动:提脚跟、甩腿等促进下肢循环。

护足口诀

洗脚水温三十七,浅色毛巾认真擦;

趾甲平剪莫伤甲,鞋袜透气防挤压;

每日自查勤观察,控糖戒烟护血管;

小伤莫拖早就医,知“足”常乐保健康!

建议糖尿病患者要重视足部护理,定期进行足部检查,一旦发现足部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永州市零陵区中医医院 曾馨玉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永州市零陵区中医医院 曾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