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美国FDA的一则紧急警告让全球目光聚焦于餐桌上的海鲜——沃尔玛超市销售的Great Value冷冻生虾中,发现疑似放射性物质铯-137污染。这些虾来自印度尼西亚供应商BMS Foods,并已流入美国13个州的门店。消息一出,公众对海鲜安全的恐慌迅速蔓延,福岛核污水排海后的阴影再次被推至台前。

一、放射性物质如何“潜伏”进海鲜?

美国CBP在洛杉矶、休斯顿等港口截获了含铯-137的虾货柜,FDA随即对BMSFoods的产品展开调查。最终,一批面包虾样本被检出铯-137,这种核反应产物常出现在核事故或核试验中。尽管FDA声称超标货物已被拦截,但沃尔玛仍接收了同一供应商的新批次虾类产品。事件暴露出供应链监管的漏洞,也撕开了公众对“核污染已远离餐桌”的幻想。

二、辐射污染:看不见的健康“杀手”

铯-137的半衰期长达30年,一旦进入海洋,会通过食物链在鱼虾体内累积。长期摄入低剂量辐射,可能损伤DNA、增加癌症风险,甚至引发遗传缺陷和器官衰竭。此次污染虾的辐射值虽未突破FDA的1200贝可/千克红线(实测68贝可/千克),但“安全阈值”的争议早已引发公众质疑:累积性风险、长期暴露的危害,真的能被数字定义吗?

三、核污水阴影下的全球海鲜危机

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计划,将这场危机推向高潮。自2023年8月排污启动后,全球70%的消费者对海鲜安全忧心忡忡。中国迅速反应,全面禁止日本水产品进口,重创了日本25%的出口份额,2024年其水产品出口额暴跌40%。清华大学团队预测,核污水中的氚已扩散至中国东海,2025年4月部分海域氚浓度上升0.3贝可/立方米。这场“人为生态灾难”,正将全球海鲜产业链拖入信任泥潭。

四、中国如何筑起安全防线?

从源头到餐桌,中国正编织一张“防护网”:东海、黄海、南海的放射性监测网络实时预警;海关对进口海产品实施“零容忍”检测,日本水产品被全面禁入,其他来源产品也需层层过关。官方定期发布的海洋环境公报,让消费者能随时掌握辐射动态。

五、安心吃海鲜:这份攻略请收好!

1. 盯紧产地与时效:东海开渔后,优先选择舟山、连云港等港口直发的“当日到港”海鲜,新鲜度更有保障。

2. 学会“火眼金睛”挑螃蟹

n 看壳色:青灰带光泽为佳,发白或锈斑可能是陈货;

n 捏蟹脐:硬实饱满才是肥蟹,软塌必“空心”;

n 听摇晃:沙沙声说明蟹黄足,空洞声则肉少。

3. 选靠谱渠道:避开流动摊贩和无资质网店,认准正规农贸市场、大型超市或口碑好的生鲜平台(如盒马、京东自营等)。

六、未来餐桌:安全与美味的平衡点

海鲜安全监管正面临新挑战:家庭作坊转型的企业管理薄弱,新兴的跨区域销售模式,也为监管增加了难度。但破解之道已清晰:必须构建全链条闭环——从渔船捕捞到加工运输,从市场流通到餐桌消费,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庆幸的是,2025年6月监测显示,中国近海渔业产品尚未发现辐射超标。只要我们握紧“选择权”,海鲜依然能成为餐桌上的安心美味。

食品安全无小事,科学认知与理性选择,才是守护舌尖的终极武器。

来源: 贾医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