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建筑能耗占比高达20%-40%,但传统能源管理系统常陷入“空调太冷暖气太热”的尴尬。近日,《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发表的综述研究显示,机器学习正成为建筑节能的“智能管家”,通过感知层、数据层、算法层、应用层四层架构,可实现能耗预测误差低至8%。然而,现有系统仍面临“重运营轻施工”的结构性失衡——60%研究聚焦建筑使用阶段,施工期能耗优化几乎空白。

从“人工抄表”到“AI预测”:机器学习的四层节能逻辑

研究提出的智能框架如同给建筑装上“神经系统”。底层感知层通过RFID传感器、红外摄像头等设备收集实时数据,比如用射频识别技术统计 occupancy,精度达90%以上;数据层则像“能源数据清洗工厂”,将天气记录、电表读数等异构数据标准化;算法层是核心“大脑”,人工神经网络(ANN,占37.5%)、支持向量机(SVM,21.4%)等算法担当主力——某商业大厦用LSTM模型预测hourly用电量,误差仅8%;最上层应用层针对不同建筑定制方案:商业建筑(45.7%)侧重空调系统优化,住宅(39%)聚焦家电能耗分析,工业建筑占比不足12.4%。

实际应用中,机器学习已展现出显著效益。斯堪斯卡建筑公司通过算法优化能源性能,降低15%能耗;上海中心大厦采用LSTM预测电力需求,节省20%电力成本;北京某小区利用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供暖,满意度提升的同时节约15%成本。这些案例印证了算法在“预测-优化-控制”全链条的价值。

现状:商业建筑成“试验田”,施工阶段成“节能盲区”

数据显示,现有研究中45.7%集中于商业建筑,39%关注住宅,而施工阶段(如建材生产、工地设备能耗)研究占比不足5%。这种失衡导致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存在“短板”——施工期能耗虽占全周期10%-20%,却因缺乏传感器监测和算法优化,常沦为“节能盲区”。此外,仅41%的研究能识别“隐性能耗因素”,比如从“设备用久不发烫”推断散热性能,多数系统仍将“屏幕分辨率”(技术参数)与“视觉舒适度”(用户感受)混为一谈。

香港理工大学智慧办公实验室的实践揭示了另一重挑战:传统风机盘管多为本地控制,难以接入AI系统。其解决方案是部署智能温控器,结合员工扫码反馈的舒适度数据,实现空调远程调控,最终降低能耗18%。这表明,设备互联互通与数据隐私保护(如人数检测不侵犯隐私)仍是待解难题。

未来:让AI懂“施工”也懂“人”,五大方向突破瓶颈

论文指出,机器学习在建筑节能领域需突破五大方向:
一是补齐施工期短板,开发针对建材生产、运输的能耗预测模型;二是融合可再生能源,通过算法平衡太阳能、风能的间歇性,实现电网“削峰填谷”;三是强化数据安全,加密传感器传输数据,防范黑客篡改;四是深化故障诊断,如用红外图像识别空调异常振动,提前预警;五是优化人机交互,通过摄像头非接触式识别occupancy,避免隐私争议。

目前,行业已出现积极探索:Gensler事务所用机器学习生成定制化设计方案,奥雅纳公司通过算法将BIM审计时间缩短70%。随着物联网设备普及,未来建筑或能像“会呼吸的有机体”,实时响应环境与人类需求。

来源: 工程管理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