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是我们生命的“河流”,承载着氧气、养分、免疫卫士和生命信号。因此,保护我们珍贵的“造血细胞”,即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至关重要。

然而,当这条河流出现问题——血液病发生时,其背后的“元凶”往往复杂多样,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王丹副主任医师为您解答。

血液病发生的“元凶”是什么?

一、现代医学视角

1.遗传因素: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失控,如白血病;或凋亡异常,如骨髓衰竭性疾病。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范可尼贫血、唐氏综合征,或家族遗传倾向,会增加患特定血液病的风险。

2.环境与理化因素:

某些化学毒物,如苯及其衍生物(存在于油漆、染料、汽油中)、甲醛(装修污染)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核辐射等,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以及某些药物有可能导致血液病的发生。

3.免疫异常:

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造血细胞或成分,可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免疫细胞攻击受者(宿主)组织,骨髓是主要靶器官之一。

**4.其他因素:**包括年龄、营养缺乏等。另外有部分血液病的具体触发原因仍不完全清楚。

二、中医视角

中医认为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与脾、肾、肝、心等脏腑功能,以及气、血、精、津液的盛衰密切相关。血液病的发生,根本在于脏腑虚损(尤其是脾肾)、精血亏耗,兼夹邪毒(热毒、湿毒、瘀毒)。

**1.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血同源”。先天肾精不足,则骨髓空虚,造血乏源,易发虚劳血虚,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后天失养,脾虚不运:“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长期饮食不节、饥饱无常、偏食、过度劳累、思虑伤脾,导致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出现气血两虚,如营养性贫血、慢性病贫血,或作为其他血液病的伴随状态。

**3.外感邪毒(热毒、湿毒):**外感温热邪毒,可类比某些病毒感染、辐射、化学毒素。或内生郁热化火,深入营血,灼伤血络,耗伤阴血,可导致高热、出血(如急性白血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活动期)甚至神昏谵语。湿邪内蕴,郁久化热成毒,或与瘀血互结,阻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和新血生成。可见于一些慢性白血病、淋巴瘤,表现为痰核(淋巴结肿大)、积聚(肝脾肿大)、面色晦暗等。

**4.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长期情志抑郁、恼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郁久化火,迫血妄行可致出血;肝郁克脾,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气血生化不足。

**5.久病及肾,阴阳两虚:**各种慢性病迁延不愈,或失血过多,最终耗伤肾精肾阳或肾阴,导致骨髓枯竭,造血功能衰竭(如重型再障、晚期MDS/白血病)。

保护好我们的“造血细胞”,中医有哪些调护策略?

1.顾护脾胃(后天之本):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避免暴饮暴食、过食生冷寒凉(损伤脾阳)、油腻辛辣(助湿生热)。

2.调畅情志(疏肝理气):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压力、抑郁、焦虑。可通过听音乐、书法、太极、八段锦、散步等方式疏泄情绪。保证充足睡眠,“人卧则血归于肝”。

3.固护肾精(先天之本):

避免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和脑力)、避免熬夜(耗伤肾精)、节欲保精(房事适度)。

4.扶正祛邪,调和气血:

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根据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湿热等体质和具体病情,选用益气(黄芪、党参)、养血(当归、熟地)、滋阴(麦冬、沙参)、温阳(肉桂、附子 - 需非常谨慎)、活血化瘀(丹参、川芎)、清热解毒(金银花、白花蛇舌草 - 需辨证使用)等中药进行调理。切忌自行滥服“补药”或“解毒药”。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王航提醒,血液病的“元凶”是多方面的,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既注重规避现代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又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内在平衡来增强体质、固护正气,是保护造血系统健康、预防和对抗血液病的有效策略。一旦发现异常,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关键。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 王丹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