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旭丹 普宁华侨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林 昱 普宁华侨医院 主任医师

肝脏在受损或癌变前,往往会发出一些“异常信号”。如果能及时识别这些信号,尽早干预,就能大大降低肝癌风险。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肝脏可能发出的6个“癌前预警信号”,帮助大家提高警惕,守护肝脏健康。

肝脏作为全身代谢的“化工厂”,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如果经常受到病毒(如乙肝、丙肝)感染、长期饮酒、药物性损害或其他毒性物质的侵袭,容易发生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医生常说,“炎症、纤维化、肝硬化、癌变”构成了肝脏疾病的演变链条。特别是长期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在机体免疫调控失衡、细胞增殖异常和DNA损伤积累后,很容易向肝细胞癌方向转化。由此可见,肝脏的早期“异常信号”往往预示着病理过程已经启动,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存在癌前改变甚至癌变的风险。

肝脏发出的6个“异常信号”

1. 右上腹隐痛或胀痛——肝脏“无声的抗议”

人体右上腹的位置正是肝脏所在区域。很多患者在早期并未意识到细微的不适,仅觉得右侧腹部偶有胀痛或钝痛。尤其是当这种疼痛持续存在或经常在饭后加重时,就需要警惕可能存在的肝脏病变。一方面,慢性肝炎和纤维化可能会引起肝包膜受到牵拉,从而产生疼痛;另一方面,肝内肿瘤靠近肝膜时也可能引起局部疼痛。虽然疼痛并非特异性症状,但当伴随体重下降、乏力或其他不适时,更应引起重视。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肿瘤消耗的警示

肝脏是机体的代谢中心,肝功能下降往往会影响到能量的吸收和利用。当肝脏细胞遭受炎症损害、纤维化或早期癌变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这种体重下降不仅仅是因为食量减少,更可能是机体处于慢性代谢紊乱状态的体现。尤其对于那些既无明显进食减少原因,同时伴有乏力、消化不良或恶心症状的人群来说,应尽早到医院进行肝功能及影像学检查。

3. 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胆红素代谢异常

黄疸是指机体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眼白等部位显黄的现象。肝脏在胆红素代谢和排泄中起到关键作用,若肝细胞功能下降或胆道出现阻塞,体内胆红素水平会异常升高,从而引起黄疸。虽然急性黄疸往往是胆道梗阻或急性肝炎所致,但隐匿性、进行性黄疸也可能是肝脏癌前改变的早期信号。特别是当黄疸程度逐步加深时,可能需通过影像学及血液学检查及时明确病因。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4. 持续性疲劳乏力——肝脏代谢异常的信号

当肝脏发生慢性病变时,由于机体毒素堆积、慢性炎症或代谢紊乱,常常表现出长时间的疲劳和乏力。很多患者往往将这种状态误认为是生活压力大、休息不够所致,而忽视了潜在的肝脏问题。事实上,慢性肝病患者常常会因代谢产物和毒性物质无法及时清除而出现神经系统和肌肉功能方面的紊乱,从而产生全身无力的表现。而在癌前改变过程中,随着肝细胞功能逐步受损,疲劳、无力甚至低热、微痛等症状往往会悄然出现,这就要求公众要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更精细的观察。

5. 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消化功能异常的表现

正常情况下,肝脏对胆汁的生成与分泌在帮助脂肪消化吸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肝细胞受损或胆汁分泌异常时,就可能出现消化问题。除了恶心与呕吐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虽然这些症状在初期常被归因于胃肠功能紊乱,但对于高危人群(如有乙肝、丙肝病史或长期酗酒者)来说,这些症状应引起高度警惕。经过相关肝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肝脏的病理改变,进一步细化诊断。

6. 皮肤瘙痒、蜘蛛痣、肝掌、肝区肿块——激素代谢或肝脏本身异常

若出现皮肤瘙痒(尤其手掌、脚底明显,夜间加重)、蜘蛛痣(皮肤上出现红色血管痣,形似蜘蛛,按压后褪色)、肝掌(手掌大小鱼际处发红,按压变白),往往提示慢性肝病进展。发现蜘蛛痣或肝掌,应检查肝功能、肝脏弹性检测或肝活检。长期皮肤瘙痒,排除皮肤病后,需排查肝胆疾病。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在常规体检或超声检查中,若发现肝脏边界不清或有局部肿块存在时,即便患者未必有明显症状,也可能意味着肝脏细胞在异常增生。肝区肿块往往需要借助CT、MRI等进一步鉴别诊断,而血清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的检测也为筛查提供了重要依据。一旦发现异常,便需要进一步的病理学检查来明确诊断,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肝脏癌变?

1. 定期体检与早期筛查

由于早期肝脏病变常常症状隐匿,定期做肝功能检查、腹部超声及必要时进行CT或MRI检查非常重要。尤其对于有家族史、乙肝/丙肝感染或酗酒史的人群,更需提前做好预防性检测。通过早期筛查,可以在病变初期获取宝贵的干预时机,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2. 均衡饮食、控制脂肪摄入

科学饮食对肝脏健康至关重要。建议少吃高脂、高糖、加工食品,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及优质蛋白质,保持营养均衡。此外,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肥胖,也能有效降低脂肪肝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进而降低肝癌风险。

3. 戒除酒精与控制药物使用

长期酗酒和滥用药物是引起肝损伤的重要因素。对于饮酒者来说,应尽量控制酒精摄入量,既要注意“适量”原则,也要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对于药物使用,除了正规医生处方外,切忌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导致药物性肝损伤。

4. 接种乙肝疫苗与控制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接种乙肝疫苗、积极治疗病毒性肝炎,是预防肝癌的重要举措。对于已有乙肝或丙肝患者,遵医嘱定期随访和抗病毒治疗可以大大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

5.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和调节情绪,能够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并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和代谢功能。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的人群,往往忽略自身的健康信号,容易延误早期诊断。因此,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规律、稳定的生活作息,对肝脏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保护作用。

结语

肝脏是“沉默的器官”,早期肝癌症状隐蔽,但并非无迹可寻。如果出现持续性疲劳、食欲下降、肝区疼痛、黄疸、体重骤降、蜘蛛痣、肝区肿块等异常信号,务必及时就医排查。尤其是乙肝、肝硬化等高风险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最大程度避免肝癌的威胁。请记住,肝脏不会喊痛,但会发出求救信号,千万别忽视!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