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剪纸的镂空纹样在AI算法中生成新的韵律,当科学家精神文创印章在文化中心引发打卡热潮,当慢直播镜头对准科学工作室里的科学课——这场打破边界的科普盛宴,正在淄博市科技馆与云端同步上演。淄博市科技馆牵头联动山东理工大学、省女子戒毒所、市妇儿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图书馆、职业技术大学、海关、张店八中,推出“齐” 妙科学嘉年华大科普联合行动,以“科普+跨界+直播”的创新模式,在资源互通的齿轮间,拧动了大科普联动的新引擎。

“齐”志科学家弘扬科学家主题活动在文化中心掀起文创打卡热潮。淄博市科技馆精心创作设计了系列科普文创 ——科普印章、科普护照、科普合影墙、科普贴画等,在文化中心设下打卡点。这些文创载体处处透着科学家精神的印记:印章上是钱学森、屠呦呦等科学家的剪影,护照里藏着科学成就小知识,合影墙印着“向科学致敬”的标语。众多观众循着文创而来,在打卡点盖印章、领护照、与合影墙留影,日均超千人参与,让文化中心成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热闹阵地。

跨界的火花,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尤为耀眼。“AI+激光雕刻+非遗剪纸”课堂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科技馆乔金龙老师正带领着张店八中的学生们探索非遗与科技的融合之道。此次课堂有着明确的主题导向,围绕红色教育以及建军节等关键词展开。课程首创“AI人工智能生成剪纸纹样+制图软件处理纹样路径+激光雕刻快速实现”的非遗剪纸创新传承路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主题,借助AI系统生成非遗剪纸图样——有的是展现军人坚守岗位模样的,有的是描绘红色故事里经典场景的,还有的融入了航母、战斗机等相关元素。随后大家将图样导入激光雕刻机,原本需伏案半日才能完成的复杂纹样,在激光的精准游走中,仅仅5分钟便跃然纸上。更令人称奇的是,AI系统能分析纹样的线条规律,基于红色主题自动生成新的样式,学生们再用传统剪刀对细节进行修整,让作品更具温度与情感,古今手艺在指尖完成了一场特别的对话。这种“科技复刻+手工点睛”的模式,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成了可触摸、可创造的活态文化,更让红色文化与军人精神通过这样新颖的方式得以传递。正如参与课程的学生所说:“原来老手艺和新科技能做朋友,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结合建军节主题,让AI 设计了军人敬礼的剪纸纹样,这是属于我们的红色剪纸作品。”

科普的触角,也借着跨界的力量伸向更细微的生活肌理。在科技馆科学工作室里,淄博市科技馆与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开设的智能机器人课堂正热闹非凡。这里没有花哨的表演,而是聚焦动手实践——科普青年志愿者们手把手教孩子们组装机器人,从拧螺丝固定电机,到连接传感器线路,每个步骤都由孩子们亲手完成。组装完成后,再指导他们进行图形化编程:拖拽积木块设置行进指令,调整参数校准传感器灵敏度,屏幕上的代码模块变成了机器人“听得懂”的行动指南。最让人期待的是巡线比赛环节:孩子们捧着自己的机器人作品,小心翼翼放在画着黑色轨迹的比赛地图上,随着“开始”指令下达,机器人沿着线条稳稳前行,有的孩子蹲在地图旁紧盯着,时不时小声给机器人“加油”,赛场里满是专注与雀跃。

更具突破性的是对“科普场域”的重构。淄博市科技馆与省女子戒毒所联合开展的的“识毒小侦探”互动中,警察小姐姐们将常见毒品伪装成“奶茶”“巧克力”,通过VR设备模拟误食后的眩晕感,原本严肃的禁毒教育成了沉浸式体验。

而淄博市科技馆与海关联合开展的“国门小卫兵”活动则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国门守护的窗口,活动面向孩子们介绍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普及国门生物安全及仿生学相关知识,还向孩子们介绍什么是走私及走私的危害,简要介绍海关打私工作,现场也设有奖竞猜互动环节,期待孩子们收获“国门小卫士”专属奖品;活动中,海关工作人员还特意带来了多件查获的典型物品实物与影像资料,他们指着展示台上的仿真象牙制品、未经检疫的种子等,结合真实案例讲解海关如何在进出口环节开展查验工作:“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可能藏着威胁生态安全或违反法规的隐患,咱们海关关员就像‘国门过滤网’,要把这些风险一一挡在门外。”

由市科技馆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联合开展的“基因检测初探”课程也颇具看点。在专属的工作室里,老师引导着家长和孩子配合完成检测:孩子采集少量唾液样本,家长协助按照步骤添加试剂,整个过程简单又规范。这项检测聚焦于酒精耐受能力,当检测结果出来后,老师会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每个人体内分解酒精的酶活性不同,这就是有的人喝酒不易醉,有的人一杯就脸红的原因呀。”原本生涩的基因知识,借着这样贴近生活的检测主题,变成了亲子间饶有兴致的话题,家长和孩子在互动中都对基因的奥秘有了直观认知。

而慢直播的引入,则让这场科普盛宴突破了时空的围墙。镜头对准科学课堂和科学实验区,“云围观”让科普活动成了共享的文化资源。这种“线下体验+线上传播”的模式,不仅扩大了覆盖面,更形成了独特的互动生态。

这场“齐”妙科普嘉年华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场活动本身。它打破了“科普就是讲知识”的刻板印象,证明科普可以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安全教育的路径,是亲子互动的桥梁;它也打破了机构间的壁垒,让科技馆不再是孤军奋战的“科普孤岛”,而是联动各方的“资源枢纽”。当“硬核科普”的严谨、“民生科普”的温度、“云端科普”的广度三者融合,最终生长出的是市民口中“有料又有趣”的科普品牌,更是一种“大科普”的思维——科学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藏在非遗的纹样里,躲在国门的守护中,融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只要找对了连接的方式,就能让每个普通人都触摸到它的温度。

如今,“齐”妙科学嘉年华的余温仍在延续:AI非遗课堂成了淄博市科技馆与张店八中的馆校联合育人特色课程,海关的“国门小卫兵”活动走进了更多校园,慢直播的镜头开始对准淄博市科技馆的各项科普活动。这场始于跨界的科普实验,正在生长为可持续的科普生态——或许这正是它最 “齐”妙的地方:当科学真正走出实验室,和生活、文化、社会撞个满怀时,每个人都能成为科普的参与者,也都是科学的受益者。

来源: 淄博市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