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你是否好奇过,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年龄相仿,却看起来更年轻、更有活力?这种差异背后,其实隐藏着人类衰老的核心密码——基因。2025年8月4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遗传学》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科学家们通过分析数十万人的基因数据,发现了408个与加速衰老密切相关的基因。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衰老的复杂机制,更为未来延缓衰老、改善健康提供了新的方向。


衰老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过去的研究已经发现了37个与衰老相关的基因,但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将这一数字大幅提升至408个。这项研究分析了英国生物银行等公共数据库中数十万人的DNA和健康信息,首次系统地绘制了衰老的"基因地图"。

研究发现,这些基因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与六种不同的"不健康衰老亚型"密切相关:包括残疾、认知能力差、代谢问题、多重疾病、不健康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有限。例如,与免疫功能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SP1基因,主要影响"认知能力差"亚型;而已知与肥胖相关的FTO基因,则成为多种不健康衰老亚型的共同诱因。

以FTO基因为例,它就像一个"代谢开关"。正常情况下,FTO基因通过调控肝脏脂肪生成酶的表达,维持代谢平衡。但当FTO基因异常活跃时,会导致肝脏脂肪堆积,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疾病。更有趣的是,FTO基因变异还会让人更容易发胖——携带特定变异的人,即使摄入相同热量,也比普通人更容易积累脂肪。这种代谢紊乱不仅加速身体衰老,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


这项研究最突破性的发现,在于揭示了不同衰老亚型背后的独特生物学机制。例如,"认知能力差"亚型与SP1基因密切相关,该基因通过影响免疫功能和神经退行性病变,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而"代谢问题"亚型则与FTO基因主导的脂肪代谢紊乱直接相关。

这种细分的意义在于,它为精准干预提供了可能。试想,如果一位老人同时面临认知衰退和代谢问题,传统的"一刀切"治疗可能收效甚微。但通过基因检测,医生可以明确其衰老亚型,针对性地开发或选择药物——比如用调节SP1基因的药物改善认知,同时用抑制FTO基因的疗法控制代谢。

当前,抗衰老领域正迎来技术革命。2025年的前沿研究包括细胞重编程、Senolytics药物(清除衰老细胞)、CRISPR基因编辑等。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正是这些技术的重要基础。例如,通过CRISPR技术修正FTO基因的异常表达,理论上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代谢问题,延缓相关衰老进程。


基因虽然重要,但并非不可改变。研究发现,即使携带高风险衰老基因,健康的生活方式仍能显著降低不良结局的风险。例如,规律运动可以激活肌肉细胞中的抗衰老通路,抵消部分基因的负面影响;均衡饮食则能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代谢功能。

以FTO基因为例,虽然携带变异的人天生代谢较弱,但通过限时饮食等干预手段,仍能有效改善肝脏功能。北京大学团队曾在《细胞·代谢》发表研究,发现限时饮食(如每天10小时内进食)可增加肠道扭链瘤胃球菌,通过抑制特定通路减轻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这种饮食模式不仅适用于代谢问题,还能通过调节生物钟、促进细胞自噬,延缓整体衰老进程。


这项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将衰老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管理"。科学家计划下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基因的作用机制,开发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例如,针对SP1基因开发增强认知的药物,或通过调节FTO基因改善代谢。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在衰老研究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温州瓯江实验室近期发现,特定糖尿病药物可缓解阿尔茨海默病,为跨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基因编辑、AI驱动的个性化医疗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或许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定制抗衰老方案,真正实现"精准抗衰"。


科罗拉多大学的这项研究,为人类理解衰老打开了新的窗口。它不仅揭示了基因与衰老的复杂关系,更提示我们:基因不是命运,而是健康的"导航图"。通过科学研究和生活方式干预,我们完全可以延缓衰老,提升健康寿命。

在全球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中国正积极参与衰老研究的国际合作。2025年中国衰老科学大会吸引了1200余位专家,聚焦衰老机制与临床转化。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中国有望在抗衰老领域发出更多"中国声音",为全球应对老龄化贡献智慧。

未来已来,让我们以科学为帆,驶向健康长寿的新航程。毕竟,真正的年轻,不仅是容颜的停留,更是基因与生活的和谐共鸣。

来源: 科普文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