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出现腰痛时会习惯性地贴止痛膏药,觉得 “外用药安全无副作用”。但很少有人知道,不少止痛膏药(尤其是中成药膏)中添加了一种叫冬青油(水杨酸甲酯)的成分,它虽然能通过皮肤吸收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却可能对肾脏造成潜在伤害,对肾病患者来说更是 “雪上加霜”。了解冬青油的代谢特点和使用风险,才能避免因盲目贴膏药而加重肾脏损伤。
冬青油是一种常见的外用止痛成分,具有消炎、镇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广泛用于各类止痛膏药、活络油、红花油等外用制剂中。它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后,需要经过肾脏代谢分解,最终随尿液排出体外。对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肾脏能轻松应对这种物质的代谢,不会造成明显负担;但对肾病患者而言,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肾病患者的肾脏 “解毒能力” 和排泄功能已经下降,无法及时将冬青油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这些物质会在体内堆积,直接刺激肾小管,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坏死。临床研究显示,长期或大面积使用含冬青油的膏药,肾病患者出现血尿、少尿等肾损伤症状的风险比常人高 5 倍,严重时可能引发急性肾衰竭,表现为肾功能指标骤升、水肿加重,需要紧急治疗才能挽回。
更值得警惕的是,外用膏药的肾损伤往往具有 “隐蔽性”。很多人觉得 “外用药不会伤肾”,即使出现轻微腰痛、乏力也不会联想到膏药的问题,等到症状明显时,肾脏损伤可能已经比较严重。因此,肾病患者尤其要警惕含冬青油的外用止痛产品,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查看成分表,避免盲目使用。
这 3 种情况贴膏药,肾脏更危险
即使是肾功能相对稳定的患者,在以下 3 种情况下使用含冬青油的膏药,也会大幅增加肾脏损伤的风险,必须坚决避免。
❶ 腰痛就 “层层叠加”:有人觉得一贴膏药止痛效果不够,就同时在腰背部贴 2-3 片,甚至搭配活络油、止痛贴等多种产品一起使用。这种做法会导致冬青油通过皮肤大量吸收,远超肾脏的代谢能力。以常见的止痛膏药为例,每片膏药含冬青油约 50-100 毫克,同时贴 3 片就可能摄入 200-300 毫克,对肾病患者来说,这无疑是给本就脆弱的肾脏 “下毒”,短时间内就可能引发肾小管损伤。贴膏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每次最多贴 1 片,避免叠加使用多种含冬青油的产品。
❷ 皮肤破损还在用:贴膏药前如果没有仔细检查皮肤状态,在腰部有擦伤、湿疹、毛囊炎等破损时仍坚持使用,风险会成倍增加。皮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一旦破损,冬青油会通过破损处直接进入血液,吸收速度比正常皮肤快 3-5 倍,且更容易引发局部感染。这些进入血液的冬青油会快速到达肾脏,加重肾脏代谢负担,同时感染产生的毒素也会进一步损伤肾功能。使用膏药前必须确保皮肤完整无破损,若有伤口或皮肤炎症,应暂停使用,选择其他安全的止痛方式。
❸ 长期连续使用:很多人腰痛没缓解就一直贴膏药,甚至连续贴一周以上,这种 “持久战” 会让冬青油在体内持续累积。冬青油的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蓄积性,长期使用会逐渐损伤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尿中出现少量蛋白或红细胞,不易察觉;随着损伤加重,会出现尿量减少、尿液颜色变深等症状,此时肾功能可能已经出现不可逆的下降。使用含冬青油的膏药时,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超过 3 天,若 3 天后腰痛仍未缓解,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而不是继续依赖膏药止痛。
对肾病患者来说,腰痛时选择止痛方式需格外谨慎。出现腰痛后,不要急于贴膏药,应先明确腰痛原因:是腰肌劳损、腰椎问题,还是肾脏本身病变(如肾盂肾炎、肾结石)所致。如果是肾脏相关疾病引发的腰痛,盲目使用含冬青油的膏药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即使是肌肉劳损引起的腰痛,也应优先选择物理治疗(如热敷、轻柔按摩)等无风险的方式,必须使用膏药时,要选择不含冬青油、水杨酸甲酯等肾毒性成分的产品,并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时间。
腰痛贴膏药看似是小事,却可能因成分中的冬青油给肾脏带来大麻烦。尤其是肾病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仔细查看药品成分,避免 “层层叠加”“破损使用”“长期滥用” 这三种危险情况。保护肾脏,从谨慎使用每一种药物开始,哪怕是外用膏药也不能掉以轻心。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