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水世界——溪流
潺潺的水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随着阳光普照大地,溪流焕发出勃勃生机,水面下的岩石上,一只红色的胡蜂正驻足饮水,它细心地清洁着眼睛和口器,为接下来的奔波做好准备。这是一条华南地区典型的亚热带山溪,虽不宽阔,却溪水清澈见底,水底铺满了被水流打磨得圆润的五色石块,溪水流速较快,水中植被稀少,却为水下生命提供了独特的栖息环境。随着镜头缓缓下降,我们的视线潜入水面以下,溪流底部的世界豁然展开——五彩斑斓的岩石上覆盖着翠绿的溪苔,它们如同水下的地毯,随水流轻轻摇曳,宛如大风吹过的茶林,枝叶不停摆动。这些溪苔的根部有着如同荷叶般的圆形结构,边缘如叶片般整齐,紧密地贴合在石头光滑的表面上,不仅为溪流增添了一抹生机,更为激流中的微小生物提供了难得的庇护所。石蛾的幼体、蜉蝣的稚虫,它们或藏在溪苔深处,或附着在飘摇的枝干上,在这片水下"森林"中来回穿梭,如同森林中活泼喧闹的小兽。
远处,一条鳑鲏鱼顺着水流飘来,突然,一个黑影一闪而过,气泡散去后,露出了它的真容——一条原缨口鳅。这种鱼因长着胡须般的唇部而得名,狭长纤细的体型和巨大的胸腹膜鳍,让它们能在激流中随意转向游动,频繁在岩石上驻留,以石头上附着的褐藻、溪苔和水中的小虫为食。在另一块岩石上,我们发现了另一种长相奇特的鱼类——方氏品唇鳅,它们身体极为扁平,侧面长着宽大的鳍,看起来像一把琵琶,因此也被称为琵琶鱼或爬岩鳅。这类鱼的腹部有着特化的吸盘,能帮助它们牢牢地吸附在水底光滑的石头表面,即使在水流最湍急的区域也能随意活动。它们的嘴巴长在腹面,便于刮取石头上的藻类,视力虽一般,却能通过身体侧面的侧线和腹部的吸盘感受震动,在混杂着气泡的水流中也能灵活导航。
溪流不仅是鱼类的家园,也是众多蛙类的居所。一只绿色的蛙静静地趴在岩石上,而水下的石头上,许多如同小鱼一样的生物正吸附在上面——它们并非鱼苗,而是湍蛙的蝌蚪。这些蝌蚪也长有吸
盘,能在激流中牢牢固定自己,时刻躲藏在激流下的石缝中,这是它们的求生之道。西南地区的山涧溪流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这里水温很低,鱼类种类和数量稀少,水流落差极大,遍布大大小小的瀑布,峨眉髭蟾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此时正值小髭蟾上岸的时节,两只年幼的髭蟾在布满苔藓的平台上相遇,大个子的沿着平台前行,小个子的则选择翻越岩壁。陡峭的岩壁湿滑难行,小髭蟾脚下一滑,险些跌落,最终使出全身力气才登顶,却遭遇了更大的威胁——一只绿臭蛙挡住了去路。绿臭蛙会吃掉任何经过身边的小动物,是小髭蟾最大的天敌。在一场生死较量中,小髭蟾奋力挣扎,最终与绿臭蛙一同跌落岩壁,不知所踪。
无论是水中的鱼虾、石上的苔藓,还是岸边的蛙类,这些动植物都是溪流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为这一方小小世界增添色彩。只有良好的水环境才能孕育出如此多样的生命,溪流生态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从汹涌的瀑布到静谧的水潭,从微小的藻类到灵动的生物,中国的水域世界正以其丰富的多样性,诉说着生命与水的永恒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守护。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小小视界
审核:陈清华 生态环境部华南科学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
邹强军 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 科学传播副研究馆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