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约40%的塑料产品在使用一个月后就变成废弃物,这些难以降解的“白色污染”正威胁着生态环境。如今,建筑领域的一项新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希腊科研团队发现,将12.5%体积比的塑料废料掺入石灰基砂浆,不仅能减少塑料垃圾,还能提升砂浆的物理力学性能,尤其适用于传统建筑修复。相关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古建筑修复遇难题:既要环保又要性能稳定

塑料垃圾的处理一直是环保领域的难题。2020年数据显示,全球塑料产量中40.5%用于包装,这些一次性产品使用后即被丢弃,最终进入 landfill 或自然环境。与此同时,传统建筑修复依赖大量天然骨料,每修复1平方米墙面可能消耗数十公斤砂石,加剧资源消耗。如何在修复中兼顾环保与材料性能?这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石灰基砂浆因透气性好、与老墙体兼容性强,是古建筑修复的常用材料。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团队尝试用塑料废料(如PVC管道碎片、PP酸奶杯 flakes)部分替代天然骨料,设计了九种砂浆配方,测试不同塑料类型(PVC、PP)和掺入比例(12.5%、25%)对性能的影响。

12.5%是“甜蜜点”:PVC提升强度,PP优化稳定性

实验结果显示,塑料废料的掺入比例直接影响砂浆性能:

  • PVC管道碎片表现最佳:当掺入12.5%体积比时,砂浆抗压强度较纯石灰砂浆提升,短期收缩变形减少10%-30%,表观比重降低(更轻便),毛细管吸收指数下降(吸水能力减弱,减少雨水损害)。
  • 低比例PP也有惊喜:来自酸奶杯的PP flakes在12.5%比例下,砂浆孔隙率变化小,质量损失最低,适合对外观要求高的修复场景。

但当比例提高到25%时,所有塑料类型均导致抗压强度下降5%-25%,尤其是PP塑料箱 flakes因颗粒较粗,内部孔隙增多,强度损失更明显。

微观结构揭秘:塑料与砂浆“和平共处”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塑料颗粒在石灰砂浆中分布均匀,与基体界面(ITZ)结合稳定,未出现水泥基材料中常见的脱粘或裂缝。这得益于石灰砂浆缓慢的硬化过程,为塑料与基体的结合提供了充足时间。例如,PVC颗粒表面粗糙,能与石灰 paste 形成机械咬合,而PP的低吸水性则减少了水分蒸发导致的收缩裂缝。

环保与实用兼备:每年或消化万吨级塑料垃圾

研究表明,12.5%塑料废料掺入石灰砂浆在技术上可行,尤其PVC废料效果最优。若推广应用于古建筑修复,按每立方米砂浆消耗0.2立方米塑料废料计算,一个中等规模项目(如修复1000平方米墙面)可消耗约20吨塑料垃圾。此外,这种砂浆还保留了传统材料的透气性,避免墙体因水汽积聚而损坏。

团队指出,不同塑料类型需“因材施用”:PVC适合承重部位,PP酸奶杯 flakes 适合装饰性修复。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塑料颗粒的形状和尺寸,以适应更多修复场景。

来源: 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