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中,约40%在使用后一个月内就变成废弃物,这些“白色污染”不仅堆满 landfill,还渗入海洋和生物体。如今,建筑行业或许能为解决这一难题贡献力量——希腊科研团队发现,将12.5%体积比的塑料废料(如PVC管道碎片、PP酸奶杯 flakes)掺入石灰基砂浆,可提升其物理力学性能,尤其适合传统建筑修复。相关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塑料垃圾“变废为宝”:古建筑修复的环保新招

塑料因其耐用、轻便等特性被广泛使用,但也因难以降解成为环境负担。2020年,全球塑料产量中40.5%用于包装,使用后即被丢弃。与此同时,传统建筑修复需消耗大量天然骨料,每修复1平方米墙面可能需要数十公斤砂石,加剧资源消耗。

能否让塑料垃圾成为建筑材料的“替代品”?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团队聚焦石灰基砂浆——这种常用于古建筑修复的材料,尝试用PVC和PP塑料废料部分替代天然骨料。实验设计了九种砂浆配方,以石灰和天然火山灰为基材,分别掺入12.5%和25%体积比的塑料废料(包括PVC管道碎片、PP塑料箱、包装间隔物、酸奶杯 flakes),测试其物理力学性能。

12.5%是“黄金比例”:PVC提升强度,PP减少收缩

实验结果显示,塑料废料的掺入比例是关键。当替代比例为12.5%时:

  • PVC表现最佳:砂浆抗压强度较纯石灰砂浆提升,短期收缩变形减少约10%-30%,表观比重(材料密度)和毛细管吸收指数(吸水能力)降低,意味着材料更轻便、耐用。
  • 低比例PP也有益:来自酸奶杯的PP flakes掺入12.5%时,砂浆孔隙率变化不大,结构稳定性良好,且质量损失最小,适合对外观要求高的古建筑修复。

但当比例提高到25%时,效果逆转:PP和PVC均导致抗压强度下降5%-25%,尤其是PP塑料箱 flakes,因颗粒较粗导致内部孔隙增多,强度损失更明显。

微观结构稳定:塑料与砂浆“相处融洽”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塑料颗粒在砂浆中分布均匀,与石灰基体的界面(ITZ)结合稳定,未出现裂缝或孔洞。这与水泥基材料中塑料易脱粘的情况不同,可能是因为石灰砂浆硬化过程更缓慢,给塑料与基体的结合留出了充足时间。

例如,12.5% PVC掺入后,砂浆不仅力学性能提升,还保持了传统石灰砂浆的透气性——这对古建筑修复至关重要,可避免墙体因水汽积聚而损坏。

环保与实用双赢:每年或消耗万吨级塑料垃圾

研究表明,12.5%塑料废料掺入石灰砂浆在技术上可行,尤其PVC废料效果最优。若推广应用于传统建筑修复,按每立方米砂浆使用0.2立方米塑料废料计算,一个中等规模的修复项目(如修复1000平方米墙面)可消耗约20吨塑料垃圾。长期来看,这不仅能减少塑料污染,还能降低对天然骨料的依赖,助力“循环经济”。

不过,团队也指出,不同类型塑料废料的特性差异较大(如PP酸奶杯比塑料箱更适合),未来需针对具体塑料种类优化配方。

来源: 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