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我们即将迎来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日子,它提醒我们,“残疾”并非一个与己无关的遥远概念,而是关乎每个家庭、每个人的重要公共卫生和社会议题。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我国残疾人口数量超过8500万,加上他们的亲属,受影响的人口数量庞大。残疾不仅给个人带来身心挑战,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然而,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绝大部分残疾是可防可控的。预防残疾,本质上是守护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质量与尊严;而关爱残疾人,则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温度的重要标尺。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增强全社会残疾风险防范能力,是从源头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 残疾的三级预防体系:构筑生命全周期的坚实防线
现代残疾预防理念的核心是建立在生命全周期基础上的“三级预防”体系,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系统性的行动指南。
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这是最有效、最经济的策略,旨在消除可能致残的危险因素,防止残疾的发生。其覆盖了从婚前、孕前到整个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例如,大力开展婚前、孕前健康检查,加强孕期保健和产前筛查,可以有效预防先天性残疾;广泛推行免疫接种,可预防脊髓灰质炎、麻疹等致残性传染病;强化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管理,能大幅减少创伤性致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防控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如脑卒中导致的残疾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评估,利用现有技术,至少一半的残疾是可以通过一级预防避免的。
2.二级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当疾病或损伤已经发生时,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并采取有效干预,防止其发展为残疾。这包括定期健康体检、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例如,新生儿疾病筛查如苯丙酮尿症、听力筛查并对阳性患儿立即进行干预,可以避免其出现严重的智力或言语残疾;对白内障患者及时实施复明手术,可以避免视力残疾;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介入,能极大降低其后遗症的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抓住“黄金干预期”,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三级预防功能康复: 当残疾出现后,通过积极的康复治疗和辅助器具的支持,帮助残疾人最大限度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生活自理、社会参与和能力,防止残疾程度加重。这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例如,为截肢者安装假肢并进行训练,为听障人士验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轮椅和无障碍环境改造等。康复的意义不在于“治愈”残疾,而在于赋能,帮助残疾人重建生活,融入社会。
二、 消除障碍与偏见:关爱残疾人的核心是尊重与平等
关爱残疾人,远不止于同情和怜悯,其核心在于消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构建一个尊重权利、机会均等、充满包容的社会环境。
1.建设无障碍环境:这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物理基础。它包括城市的盲道、坡道,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卫生间、电梯,公共交通的导盲系统和无障碍巴士,以及信息领域的无障碍网站、字幕和手语翻译服务等。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提升空间。一个畅通无阻的环境,受益的不仅是残疾人,还包括老年人、孕妇、伤病员等全体社会成员。
2.倡导社会融合与平等就业:残疾人面临的最大障碍往往不是身体缺陷,而是社会的偏见、歧视和排斥。许多残疾人拥有出色的才华和能力,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被特殊照顾的岗位,而是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企业应当消除招聘歧视,提供合理的便利条件如调整工位、采用辅助软件,让残疾人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教育、文化、体育等,都应向残疾人敞开大门,促进真正的融合。
3.用心沟通与尊重: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应秉持“平等、尊重、真诚”的原则。提供帮助前,应先征得对方同意;与坐轮椅者交谈时,最好保持平视;与视障人士同行时,让他轻扶你的手肘而非你拉着他……这些细微之处,体现的是深层次的尊重。同时,应使用“残疾人”、“视障人士”、“听障人士”等中性、尊重的称谓,避免使用“瞎子”、“聋子”等带有贬损色彩的词汇。
三、结语与建议:从我做起,携手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残疾预防与关爱残疾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对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持续投入是基础;媒体和社会组织对科普知识、平等理念的广泛传播是关键;而我们每一个公民,则是这项事业最广泛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1. 个人行动起来:主动学习残疾预防知识,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遵守交通规则,安全生产,杜绝安全隐患。
2. 社区邻里互助:关心身边的残疾人家庭,在需要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营造温暖友爱的社区氛围。
3. 全社会形成共识:摒弃偏见,以平常心对待残疾人,看到他们的能力而非局限,用实际行动支持无障碍环境建设与融合教育、就业。
让我们从了解开始,用行动表达关爱,用尊重消除隔阂。共同筑牢残疾预防的坚固防线,携手建设一个对所有成员都平等、包容、友善的美好社会。
数据支撑来源
1.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2.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残疾报告》。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其发布的关于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控、计划免疫等政策文件和数据,为残疾的一、二级预防措施提供了官方依据和支持。
来源: 科普医卫康